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与意义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3

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与意义探析

陈玉芳

安徽省宣城市土地整理中心 安徽省宣城市 242000


摘要:土地整治的重心是协调土地资源的使用、规划情况,利用土地规划特点设立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期逐步优化土地资源稀缺与人口逐步增长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技术人员需要分析土地整治的要求,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中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提升水土保持的有效性及影响。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与意义的内涵。

关键词:土地整治;水土保持;影响

引言: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保持水土功能性的过程中落实水土保护要求,以便消除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可用地面积减少的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采用有效的评估方式分析当地生态、环境、地质结构的特征,通过探讨对水体保持有关的技术要点和规范内容,在资源优化中改变当地水文资源和土壤环境的直接影响,有利于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一、土地整治技术应用意义

土地整治需要高效总结、分析当地土地、城市的开发状况,在有效的、科学的整治处理过程中明确水资源、土壤资源、林地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深度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率及产出率方面的需求,革新土地结构和土地使用要求,可在整理、开发、复垦的过程中解决土地资源应用方面的问题。因此,技术人员需要综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的技术要点,分析农村土地、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再结合关联性控制计划确立适合提升土地功能的平整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以期提升农作物的综合产量[1]。总之,土地整治可打造生态的、环保的空间环境,特别是技术人员可分析居民的居住、农业耕作情况,在落实必要的控制支持下解决水土保持方面的问题。同时,土地整治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也提供有效的意见,原因是该技术的核心是做好土地结构分析、结构优化工作,同时探讨土地使用期间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土地流失对土地治理的不利影响。例如技术人员可落实环境优化技术,在关键位置确立防洪防水工程的管理方案,积极解决石、沙、渣等弃土材料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对于落实整地技术、水平梯田管理以及覆土管理等节水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技术、理论支持,方便后续进行土地的合理规划。

二、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造成的影响分析

1. 土壤环境及质地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土地整治技术可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优化土壤的结构、环境及质地,以便在持续性优化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土壤而结构变化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技术人员需要分析各类气象、气候、地质结构与土壤功能之间的关系,利用科学的改进方式消除土壤结构变化对水土功能的不利影响。比如在荒地的开采管理期间,技术人员需要分析开垦技术与坡面角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改善路面的环境及其压实度,可逐步控制土地沙漠化的进展,减缓水土流失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2]。另外,土壤材料、质地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地的性能,比如在进行表层土壤的采掘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土壤出现输送现象,同时后期耕作作业中翻挖管理运行中,可能会激发水土流失的问题出现。总之,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分析田间项目、水利工程、林间作业以及农村开发的计划,分析出耕地面积及适合植物生存的环境,在保证粮食储备、产量的基础上落实粮食自给自足的方向。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压力下,需要逐步提升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的产量,故需要技术人员综合人们生活水平与粮食供给之间的管理,落实必要的耕地保护方案,可缓解粮食供给期间的压力并提升粮食的品质。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耕地减少的情况,利用科学的治理方案及干预措施,能够实现农田生产改造的目的。

2. 水文结构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明确当地的水文结构特点,探讨农田作业、重点区域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情况,能够在提高当地土壤稳定性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需要技术人员分析水流的走势及水田、渠道规划的实际情况,可在科学的管理控制中促使水流得必要的养护。同时,需要技术人员在水域(上游)建立水坝,促使水域周围的河道不会发生干涸的情况,可控制土地开垦过程中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侵蚀严重的危害。通过注意土地的开发面积水位,注意水位下降时对土壤、粮食作物的直接影响,分析地标志物位置与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可降低干旱对土地整治方面的危害。

3. 区域水资源分布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土地整治前需要统计当地的水利环境、水资源储备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再分析种草、耕地需求的过程中明确土地使用与水资源存储的关系,能够逐步消除水资源利用期间的不合理现象。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分析土地、水资源的影响关系,特别是与土地规划相关工业模式的布置中,需要技术人员评定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要求,可控制水资源存储不科学对环境保护的损害,这对于构造稳定的土地整治氛围是有利的。为此,技术人员可在减少河道上游区域建设工程的数量,注意保护上游区域水资源的质量,统计下游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可控制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的污染影响

[3]

三、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造成的意义及干预措施

1. 土地整治期间对环境及水土环境的危害

土地整治过程中难免会诱发一定水体、土壤方面的污染问题,故需要技术人员积极落实科学的管理、控制措施,采用系统的生物干预、物理干预手段总结并消除土壤特点、土壤内水分以及植被发育情况对土壤功能性的影响,以期解决土壤结构优化和资源应用期间的应用问题。但是,综合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现场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土壤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当地的土壤性质、含水量发生一改变,为后期种植作业提出了更多的困难。比如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考虑到土地开荒期间的实际需求,原因是当地表的坡脚及稳定性发生一定变化时,若没有对路面进行必要的机械压实处理,可能会导致土壤出现水土流失问题,这对于水土保持是极其不利的。第二,水文结构及当地降水情况也会致使土壤的含水量发生一定变化,故在土地整治期间需要重视农田、水利、梯田以及开垦处理所需求的实际水量,根据地表水的储备情况落实网络结构模式,方便优化水文处理模式。比如在农田灌溉过程中,需要考虑灌溉技术、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等方面的需求[4]。又比如在兴修水坝期间,需要注意河道下游区域是否存在干涸的现象,原因是水坝位置确定不合理,进而导致水资源补给过程不科学,导致地下水位达不到基本标准,诱发植被的需水量达不到生理性的需求。第三,种草、植树、耕种以及环境干预活动需要在特定的位置配置水资源,可消除水资源管理、分配方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土地整治与工厂安置、厂房设立也有着一定关系,原因是工业区域的水资源中的污染物较多,包括于重金属、有机物以及无机盐等,这些物质都会导致区域水体的环境降低,影响了水土保持正常措施的实施。一旦上游水资源受到污染,可能会阶段性的影响下游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发掘土地整治期间的问题及影响意义,探讨水资源质量、土壤资源使用之间的协调关系,采用科学的控制模式分析土壤资源功能性,可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措施的有效性。

2. 土地整治对水土保持的意义及管理要点

为实践水土保持的战略目标,需要技术人员明确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设立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监控分析,探讨农田、水利、居民用水、建筑工程等项目的综合需求,同时分析农业水土工程的推进情况,确保防护林工程可规范应用于实际管理当中。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水土工程水土保持管控中,需要技术人员分析耕地、翻地、开垦的实际用水情况,思考用水与土壤稳定性保持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降低土地整治期间的能耗支出。首先,山沟治理中需要分析出治理后土壤中的含沙量,探讨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性气象的治理方案,如使用沟头防护措施进行操作,在重点区域架设拦砂坝,能够有效阻挡多余的泥沙进入到土壤内,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合理的空间。其次,山坡土壤治理期间,应当使用信息化技术探讨山坡地形变化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应答注意地形与排水、蓄水之间的联系,在重点区域建立排水组件,能够消除水体流速过快而激发的安全隐患问题[5]。再者,水利工程实施期间应当注意灌溉用水的方法及引水操作,特别是要建立小型水库进行存储水,不仅能减少降水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还能落实“拦截坡地径流”的目标,这对于提高土壤稳定性是有利的。最后,耕种方法确立与优化中,需注意不同灌溉方法与土壤保持水分的直接作用,在关键区域使用“高横条间栽培”技术,期间应当使用滴灌模式控制水分的供给,也可在远程监控期间实践“节约用水”的要求。第二,应当在关键区域落实防护林工程,其原因是提高绿化率能够改善当地土壤的功能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耕地区域具有一定防风沙的效果。首先,应当注意保护人工植被,探讨土壤中水分的存储要求,可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水作用,广泛吸纳更多的自然水,可提升干旱区域土壤的含水率。其次,应当注意及时对作业区域进行平整处理,原因是机械平整后可改善土壤的稳定性,促使底层土壤吸收一定营养物质。通过在开采区域植入绿植和草皮,特别是需要在较为倾斜的山顶进行加固,可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不被散失,这也对控制灾害性事故,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是有利的。第三,耕地资源保护、管理期间,技术人员应当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安全耕地”的生产目标,特别是需要将粮食的品质及产量作为评估关键,探讨现阶段我国粮食的供给情况,能够提高土地整治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需注意人口数量增长和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的土地治理、管理技术确立耕地保护方案,侧重提高粮食的综合品质,能够在有效地控制、协调管理过程中提高粮食食品的安全性。总之,落实土地开发的实践目标及管理体系,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到农田基础管理中,分析土地整治对农田质量的直接影响,可创造一个稳定的农田生产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土地整治措施,分析现阶段对土壤、水资源的危害及影响,在有效的干预、处理方案中落实科学的监管体系,能够逐步防治水土流失对生态稳定性的直接影响。另外,工作人员应当总结水土保持中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影响,在系统、全面的管理过程中分析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水土保持方案,有利于提高土地整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新利. 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以陕西省为例[J]. 中国土地,2018(02):42-44.

[2]王婕,魏朝富,刘卫平,钟守琴,信桂新.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07):122-132.

[3]鲁胜晗,朱成立,周建新,田世超,王炎如,常军. 生态景观视角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2020,27(05):311-317.

[4]丁继辉,朱永增,张梦婷,笪如慧,吴继尧,俞双恩. 基于“三生”视角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J]. 人民黄河,2020,42(10):86-91.

[5]周孚明. 水土保持生态保障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2021(0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