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难在哪,如何走得更好

/ 1

“医养结合 "难在哪 ,如何走得更好

刘海容

德阳新铁医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以高龄人群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医疗卫生需求为基础,将医疗服务与日常生活照料结合,从而给予高龄患者提供全面、高效、持续的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是改革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康复工程,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医疗改革新模式。

医养养老模式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养老相比较,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无确定的责任主体,责任归属主体为多元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作为一种服务向高龄人群进行提供,主体与多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单纯依靠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本文就针对医养结合难在哪,如何走得更好方面进行阐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1 医养结合概念的形成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社会,从而导致慢性疾病、突发疾病发生率持续性提升,加上车祸、失能、半失能的康复治疗和看护问题也困扰着千家万户。而现状却是医疗团队和康复互相独立,疗养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养病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康复机构之间,既延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经济负担。医疗和康复的分离,也致使许多重病的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病人‘押床’,使其它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2 医养结合难在哪?

第一,制度不完善

关于医养结合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全面,协调性不强。为保证医养结合服务顺利开展,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非常有必要。多年前,国家各部委制定关于医养结合方面的政策约有12个,各地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结合,陆续颁布相关政策,这对医养结合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方面,一线城市政策发展的较好,医疗服务者、组织保障等有规定规范,而面对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政策多为方向性意见,落实措施较少,进而影响政策的完整性。医养结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运行方面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特别是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进而提高医养结合实施难度。

第二,一致性目标形成困难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有政府主导,医院、社区、养老机构、企业、家属及老人共同协同,从而开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但,养老服务成效的测量与评估机制并不明确,目标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参与者可对初始目标产生疑虑、怠慢,而且各参与者的使命与利益不一致,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力,力图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一致性目标形成较为困难。

第三,参与者沟通困难

参与者之间相关开展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对医养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医疗与养老属于不同系统,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最为重要的资金渠道为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属于社区保障系统,医疗、养老与社保属于三大系统,相关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不畅通,进而影响医养结合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果。

3 医养结合如何走得更好?

第一,规范医养结合主体的权责体系

对个各个系统进行协同治理,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划分,政府是协同系统中的核心,多元主体参与无法削弱政府的职责,而政府应以不越位、不缺位为工作原则,并优化监督管理、医养结合规划、强化各部分协同等。同时,对参与医养结合主体的成本与利益遵守对等原则,合理划分权利、角色与责任,并构建责任考评制度与激励制度,根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与奖励惩罚,确保各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第二,优化医养结合相关政策制度

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正常体系,提高各参与主体的协同作用。首先,根据医养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对相关政策法规内容进行完善,特别是面向社区与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政策,确保政策可行性高。同时,制定标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监督评估管理体系,确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质量与成效,修订医保正常,将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与社区医疗等纳入医保范围,从而有效解决高龄人群养老机构与社区基础卫生机构的资金问题。

第三,构建医养结合运行网络

扩宽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与网络实现医、养之间双向互通衔接,实现医养结合的前提,打破原有的条款分割管理,与政府单一主体管理状况,通过平等的身份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中,让各参与主体利益平等,进而提高决策的成功性。同时,构建成本分担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各参与主体利于平衡。

医养结合是解决我国当前医养分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主要措施,作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过程,存在目标实现困难、信息沟通不及时及规章制度不规范等问题,规范权责体系、优化政策制度、健全运行网络等方面对医养结合发展有着积极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