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1

基于公共艺术的矿区景观设计 毕鸿辉 俞百灵 阮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 武汉 430074 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 湖北 黄石 35004 宁波兆瑞房地产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5021 摘要: 公共艺术手段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改善矿区空间环境,挖掘地域文化,延续场所精神,是废弃矿区再生的有效有段。本文从公共艺术的特征和构成入手,提出了以题材主导价值输出和以形式主导空间关系两种景观再生设计方法,探索了废弃矿区再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废弃矿区;公共艺术;再生设计;可持续发展

废弃矿区是人类为了短期利益,过度攫取矿产资源,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继而被人类舍弃的区域。枯竭的矿区给环境、生态和景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生态逆向演替严重,急需进行景观再生设计。废弃矿区景观再生设计具有系统性,能有效挖掘废弃矿区潜在景观价值,提升矿区再生效率[1]。当前废弃矿区景观再生以单纯的复绿复垦为主,面临工期长、投入大、综合效益差等诸多困境。而在公共艺术基础上形成的废弃矿区景观再生设计手段,所涉及的维度更广、可持续性更强,更具创新性。该手段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改善空间环境,提升区域价值;能够延续场所精神,挖掘地域文化;能够促进文创与旅游等绿色经济的发展,带动矿区转型。作为综合性极强的新兴艺术形式,公共艺术在融入地区再生的过程中,不仅构建物理空间,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地域文化传统[2],使地区的过去与未来以艺术的形式联结。除了对物理空间的美化与塑造外,公共艺术最重要的意义是以艺术的手段发挥自身的文化影响作用,增强公众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创造力,并最终以此来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废弃矿区景观再生中而所应用的公共艺术设计手段

公共艺术的题材与形式类别,是其运用于废弃矿区景观再生的两个切入点,不同的题材选择使公共艺术作品对公共大众具有不同的输出作用;不同形式的作品与公共空间也有不同的对应关系。将公共艺术运用于废弃矿区的景观再生设计思路,可通过分析相关案例进行佐证。

1、以题材主导价值输出

公共艺术是面向公共大众的艺术,这决定了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为公众传递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包括向公众宣扬特定精神或传递某段信息[3]。不同类型的题材可以输出不同的作用价值。社会民俗题材常常用于记录社会与时代场景的作品之中;质疑思辨题材则可以看作对公众发起的提问;大众趣味题材往往单纯承载娱乐作用。

(1)社会民俗题材发挥纪录作用

本类题材作品通常在特定社会或时代背景之下,展现微观个体的生活或者生产场景。与其他强调创作背景的题材不同,社会民俗题材作品重点关注背景之下的微观个体,而非宏大的历史节点或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该题材强有力地对创作客体进行写照和延伸,是特定时代和场域精神的映射。

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园曾是辉煌一时的钢铁厂,因无力抵抗产业的衰落而关闭,现被改造为具有工业背景的旅游主题公园。此举在对场所进行最小搅动的基础上,修复了受损的场地[4],使当地的工业记忆和场域精神都得以延续,并重获新生。

(2)质疑思辨题材发挥提问作用

该类题材的公共艺术作品最大的特征为明确指向一个特定的问题,常见有对现状的质疑发问,或是直接打破和挑战固有模式。它强调大众反省固化思维与行为模式,通过提问或实验手段探寻新艺术、新文化和新生活的可能性。

以德国杜伊斯堡的《魔山》装置(见图3)为例,该装置形似过山车,却具有步道功能。公众能够沿着螺旋人行道攀爬至装置高处,远眺整个西鲁尔区,但其最高处的圆环造型难以通过步行到达。装置看似荒诞而矛盾,却冲击着公众的固有认知,以此表达当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重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3)大众趣味题材发挥娱乐作用

大众趣味题材在文化和审美上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常表现为公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或神话假想题材形式,营造一种较为轻松明快的氛围,对公众输出的价值以娱乐作用为主。

由废弃煤矿改造而成的比利时be-MINE游乐场(见图 5)为公众提供了极富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娱乐场所,现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的重要活动游憩空间。作为当地地标之一,be-MINE游乐场以工业记忆为线索,位于森林中的梯形场地通过提高层级以增设游戏项目的难度,引导青少年挑战突破自身极限,同时传递团队协作的工矿精神,寓教于乐。

2、以形式主导空间关系

与公共艺术作品题材相对应的形式决定其与所处空间的关系,从而决定了公共艺术作品在该空间中的作用。形式与空间关系相互依存,根据公共艺术作品在关系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作品依托于空间、作品重塑空间、作品创建空间三个层面。在作品依托空间类型中,还可进一步展开为三个子类型:作品装点空间、作品服务空间以及空间服务作品。

(1)作品依托空间

公共艺术作品依托于公共空间而存在,若脱离这一载体,则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的功能意义。

被空间服务的类型作品主要为行为表演、展出、活动等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因这类作品所展现的表演往往需要特定的空间场所,废弃矿区独特的空间特点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2)作品重塑空间

本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源于对原有空间的改造,自身便具有空间性。艺术性的街巷空间、广场、公园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甚至原野等场所也包括其中。该类型强调作品的空间属性,即公众需要进入作品内部,方能体验作品。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见图6)的前身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采石场,如今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景区。艺术家依托原有地形空间,保留部分矿坑遗迹原貌,便于公众体验场地内特殊的工业文明和矿区景观;同时对场地进行再生修复、综合治理,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和意境[5],充分融入了植物园的氛围。改造前暗藏危险、难以进入的矿坑遗址“摇身一变”,成为具有科普意义,引领公众亲近自然的游览胜地。

四、结语

新时代的公共艺术体现了公共空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精神和态度[6]。可以看到,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与表现形式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更趋多元化。在废弃矿区景观再生设计中,公共艺术设计手段,是其再次重新获得利用的最佳方法之一[7],但需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考虑对应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空间。因此,在题材与形式主导规律的基础上,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才能牢牢跟随甚至引领时代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 廖启鹏,陈茹,黄士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与 GIS方法的废弃矿区景观评价[J].地质科技情报,2019, 38(6):241-250.

  2. 郑晓晨.公共艺术的人文精神[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谢观坤.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大众文艺, 2015(8):252.

  4.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5. 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 现代园艺,2016(12):139-141.

  6.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7. 吴则鑫.废弃矿区环境再设计研究——以蛟河煤矿煤炭文化体验中心为例[D].吉林:长春工业大学,2016

基金资助: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课题《黄石市工业遗产申遗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