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民众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3

疫情期间民众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应对策略

李晓琦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消化内一科 733000

摘要:自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依赖,举国上下无不关注着疫情的发展趋势,而日益上升的确诊数据及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让民众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基于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状态,本文将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归结于六种,即焦虑、怀疑、恐惧、抑郁、强迫、衰弱;并提出了有关心理方面、行为方面、思维方面的三种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疫情期间;民众心理;不良心理反应;应对策略


引言:就目前来讲,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然不容忽视,突然爆发的大规模疫情不仅使民众感觉到生命安全存在威胁,更在心理层次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使疫情防控工作受到阻碍。在此情况下,民众应当正确识别自身及家人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心理反应,合理应对自身的不良心理情绪,通过有效的方式疏导不安心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

一、疫情期间民众的六种不良心理反应

(一)焦虑心理,不安情绪

在疫情爆发期间,焦虑心理是民众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反应,缺乏明显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无根据的畏惧,容易导致人们在遇到具有挑战性事物时使其处于不安的情绪之中,即人在经历某一段特殊时期时,会处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而出现过度担心的敏感的情绪状态。众所周知,这次疫情十分严峻,民众所出现的焦虑感多伴随着负面的消极情绪。据疫情爆发中心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统计,在武汉封城以后,市民所诉求的心理问题中有近一半以上的不良心理反应属于焦虑心理,其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失控感强等,这是由于人们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之下,时时担心疫情肺炎会降临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有时感到心跳加速、身体出汗等,甚至脾气暴躁、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事情、对事物的容错率变低。当人在遇到含

6169128a23ea3_html_4dacf7320ad05ded.gif 作者:李晓琦,女,本科,护师。


不确定性的事物时,其不确定性越大,则人的焦虑情绪就越强,这次疫情爆发较为突然,可以说给人以强烈的不确定感,人们出于对自我安危的考虑,都会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以及疫情何时会被控制,故焦虑心理所带来的不安情绪,时常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二)怀疑心理,是否患病

疫情期间民众的怀疑心理是指其按照自身的感觉对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作出勉强的解释,因而使整个身心十分烦恼和恐惧,存在神经性质的怀疑。在具有较强传染力的疫情面前,民众都会对自己的患病几率产生担忧,同时还伴随着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只是轻微的,是由神经引起的应激类反应,而并非已经患有新冠肺炎的症状。在此心理作用下,有些病人已经出现低热但却因怕被医院强制留下而不敢就医,有些人则在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下“对号入座”,有些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则因社会舆论作用而病情加重。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民众的自我怀疑心理必然会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自己的健康产生怀疑是正常的,但过度怀疑就会将生理上的一些反应放大,实际上,人的心理作用会对机体反应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心理越担心自己的健康,则机体的免疫力可能会下降,那么人的身体就可能会因普通感冒出现发热,再因人的怀疑心理而确信自己的患病,其中也存在着与个体症状严重性不相称的想法。若民众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则在疫情爆发期间会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恐惧心理,情绪脆弱

恐惧心理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内心常会出现畏惧、恐惧等状态,或是由于创伤经历所产生的心因性恐惧,一般来说,将这种恐惧心理激发出来并持续放大的原因有以下两种:其一,当民众感觉事物的发展趋势已经超出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那么民众自身的紧张情绪与恐惧心理就会被持续放大,此次疫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与日俱增的确诊数据及死亡人数让民众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曾接触过病毒携带者,这对缓解人们的恐惧情绪来说十分不利。其二,人曾经历过的创伤体验也会加剧并放大内心的恐惧情绪,因民众在紧张状态下的情绪较为脆弱,一些看似毫无干系的信息都可能对民众内心的想法造成负面影响,民众容易被新闻信息拖入其中,增强民众的共情能力,如北方的民众在看到南方的疫情报道时,就会呈现出较强的同理心,这是替代性创伤的心理所致,使自身的情绪也处于应激的状态。在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许多人都会在早晨观看新闻报道,但观看已经更新的数据以后反而会越来越着急、越来越害怕,仿佛自身被一种自然的力量控制着,心中无法安定下来。更有一些舆论造谣,将这次疫情“神化”,使民众更加恐慌,则民众的情绪也越来越脆弱。

(四)抑郁心理,精神萎靡

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人自身存在消极、郁闷的情绪,常常沉默、精神萎靡等,给人以心事重重的感觉,又无法猜测其经历了什么。此处所说的抑郁心理并不是抑郁症的表现,而是当代人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所经历的应激性心理反应,抑郁的程度并不深,属于人在面对挫折情境时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本次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咨询以抑郁情绪较多,他们十分悲观,精神无法振作,容易哭泣和心情不愉悦、缺乏食欲或是过度暴饮暴食、对生活丧失信心。但这次普遍的抑郁心理是民众受到大规模疫情的影响,是疫情信息为民众带来的负面作用,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民众心理产生的诱导性抑郁,随着疫情的退去,这种状态会逐渐得以缓解,只是由于民众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自身抑郁心理的缓解时间也有所不同,有些需要几个小时,有些需要几个星期,而有些人则需要几个月,但如果人自身的抑郁心理所持续的时间已经超出了一个月,那么就需要对其予以重视。长时间存在负面情绪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皆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演变为抑郁症,影响人的正常思维意志及身心健康。

(五)强迫心理,重复动作

所谓强迫心理,就是人们在心理导向的驱使下,不受想法的控制而出现强迫的行为或思维,还会在躯体症状中表现出来,如反复测量体温,若温度稍有升高就会极具恐慌,反复进行洗手,明明已经刚洗过手却还要再洗一遍进行确认,有时会表现为强迫性的思维,如人体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断想象自己若得了新冠肺炎会发生什么事,会常常幻想若自己在不经意间成为病毒携带者会怎样,自己和家人应该怎么办,人们会因这些想法而感到痛苦,甚至会出现身体疲惫、胸闷气短、体表温度变化等,知识发热门诊的问诊量增加。而应强迫心理出现这些行为的人们,是在心理的作用下通过这些具有强迫性质的行为发生才能使之安心,并从另一种层面中使其获得内心安全感的满足,并将其归结于疫情期间的不确定因素。就精神层面来讲,这类似于一种“信仰”,即“个人仪式感”,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信仰行为在本质上极其相似,人们受心理作用的驱使,通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之后可以缓解个人自身所承受的痛苦,并将这种内心的不良情绪以行为的方式取得安全感。

(六)神经衰弱,睡眠障碍

在疫情期间,有许多人感到入睡困难、睡梦较多、容易惊醒等,这些症状属于人的睡眠障碍,严重者会发展为神经衰弱。而人体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入睡难,即在作息时间规律下,人无法入睡,哪怕已经十分疲惫,但始终在床上辗转反侧,不时查看时间,存在入睡困难,既是采取各种措施也无法缓解这一问题。其二,容易惊醒,即在入睡以后,睡眠较浅、睡梦过多,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入睡,一些细小的干扰都会对人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导致其在醒来以后难以再次入睡,身体也十分疲惫。其三,麻痹性睡眠,即人的睡眠质量很低,即使机体已经沉睡,但脑波依旧处于清醒的波幅,也就是所谓的“半梦半醒”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人的全身肌肉张力最小、无法动弹,甚至还会伴有幻觉,这就是所谓的“麻痹性睡眠”。通常来说,睡眠障碍与人所经历的创伤性场景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使人的心理处于持续性的负面情绪之中,也会给人的睡眠造成障碍,从而形成神经衰弱的问题,应过度焦虑而导致失眠,又因失眠而过度焦虑,进而人的心理与机体睡眠障碍问题出现恶性循环。

二、疫情期间民众不良心理反应的三种对策

(一)心理方面,积极自我调整

在心理方面的自我调整是比较重要的,民众不能在自我心理层次就担心或过于害怕某一问题,即使内心出现不良的情绪,对于人的机体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即告知人体应当适时的休息。就目前疫情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体的焦虑情绪会使人的精神适度紧张起来,引发人们对疫情的重视;而恐惧情绪则会使人们对疫情心怀敬畏,提醒人们积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接触危险事物;抑郁情绪则可以让人保持较高的移情能力,增强其自我察觉的能力;怀疑心理与强迫行为则有助于民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睡眠障碍则可以通过心理状态的条件而得到缓解。在心理方面的调整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本人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要理性对待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而不是与之对抗;其二,本人要尝试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如对自己说“虽然疫情很严重,但我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被感染”,这种方法是对情绪的命名行为,在本人表达出来以后,情绪的杀伤力就会降低;其三,本人要尝试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坚定信心可以完成自我保护,认识到担心自身的安全是正常的行为,即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就会渡过难关。其四,适时的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如何家人一同观看一部电影。若自我无法调节情绪,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二)行动方面,积极应对变故

在心理方面的引导下,民众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化解不良的心理反应,从主观意识方面去完成以下的事情,帮助自身平稳度过危机:其一,要正确了解相关新冠疫情的科学知识,对外界的新闻媒体信息要具有正确识别的能力,订阅几个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公布平台,定时阅读而不是随时阅读,放任新闻时刻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轻易相信毫无根据的信息,更不要散布谣言;其二,做好本人的科学防护工作,尽量不要外出,出门需要佩戴口罩,回家要勤洗手,减少人员聚会;其三,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正常饮食、睡眠,居家也要保持适当的娱乐活动来维持身心平衡发展。民众本人对行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应是带有积极情绪的,要正向应对变故,在行动方面形成自我调节作用。

(三)思维方面,积极寻求转化

2020年的春节对于民众来说是相当漫长且难熬的,在不良心理反应得到调整以后,许多人会陷入另一种心理状态,即无聊。此时民众应当学会转化自身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出于强迫的意愿限制自己的行为,可将其当做一段自我充实、自我学习的时间,或是让自己重回家庭、陪伴家人。在思维方面,本人要给自己如下转变:其一,虽然全国各地延期上班、延期开学,但大家的快乐程度并不高,从另一角度看,这也相当于一个“长假”,让人能够拥有难得的机会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下脚步陪伴父母和孩子,如此看来,这个春节虽然无聊且漫长,但也属于特殊的时光,本人可以与父母在饭后一同聊天,与孩子进行沟通等等,增加了家庭成员沟通的频率,而不是如往常一样被手机等电子产品绑住思维。其二,许多人内心都有继续学习、充实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平时的工作较忙,无法认认真真的读完一本书,哪怕在过年期间,也需要走亲访友增加练习,而无法踏踏实实的得到休息。疫情期间处于被动的居家状态,但本人却拥有了大量的时间完成其他平时无法静下心来去做的事,如读一本一直想读的书、做一个未来一年、三年、五年的阶段性计划、思考自己的工作计划等等。

结束语:民众在疫情期间所经历的不良心理反应均属于正常现象,人体本能的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其一为震惊、恐慌、高度警觉等,属于警觉反应期;其二为自我控制情绪、回避、否认等,属于消极防御期;其三为主动接受现实,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自身的焦虑感减轻,属于现实适应期;其四为内心与行为更加成熟,思维趋于理性,属于恢复成长期。民众在经历了这四个阶段的变化之后,才能总结出调整不良心理反应的技巧,完成自我情绪引导。

参考文献:

[1]崔金洋,许和隆.突发疫情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大众文艺,2020(10):202.

[2]陈一飞,周伟.重大疫情后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的思考与建议[J].决策与信息,2020(05):21-27.

[3]张威威,姚本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替罪羊社会心理现象初探[J].理论观察,2020(03):5-9.

[4]韩阳.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干预与疏导[J].党政干部学刊,2020(05):75-80.

[5]彭程,姚愔怡,姚本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探讨[J].科技视界,2020(12):74-75.

[6]谢金,周卓钊.重大疫情应对中社会心理分析与社会心态调整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