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孟铎

身份证号码: 13100219901125****


摘要:近年来,国家已将城乡一体化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并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缺乏乡村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各地政府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只能以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探索。在近几年改造乡村的案例中,都是以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主,规划的模式和改造方式都和城市建设相似,使农村建设城市化的问题更加突出,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乡村城市化,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城乡差异,并尊重和传承乡村的社会文化、历史风貌、传统习俗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保留乡村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背景;美丽乡村建设;控制措施

1导言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较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乡村的种种现实问题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需要站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谋划,通过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引导将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乡村地区的村民享受与城市地区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平等的发展权利。

2城乡一体化概述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农村的发展阶段,将这两者看作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并在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将工农业和城镇乡村进行有效融合,改善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切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平衡发展,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面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在改造农村居住环境时,一些地方按照城市建设思路,对农村进行合村并点改造,拆除原有村庄居民点,统一建设居住社区,表面看居住品质得到很大改善,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居住一段时间后,小区环境开始出现脏乱差的情况,管理难度大,并没有很好地提升居住环境。没有合村并点的村庄,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控,私搭乱建情况严重,使村庄原有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乡村和城市拼接的风貌特征,丧失了乡村原有的乡风韵味。在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时,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大牌楼等与村庄尺度肌理不符的城市建设风格。部分村庄的绿化改造也是模仿城市绿化手法,采用大草坪、修剪树球、名贵树种等,导致绿化成本高、后期维护难等与乡村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大打折扣,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村容村貌。乡村地区追求居住环境品质的改善无可厚非,而且理应与城市同步改善,但不能破坏乡村原有的发展特色,避免出现城乡同质化的情况。

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途径

4.1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优质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他们对于优良宜居环境的实际需求,为农村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建设生态美丽的乡村,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大力建设绿色农业,倡导在乡村建设当中践行绿色发展模式,渗透生态观念,逐步达成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一方面,要对广大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比如助推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整治露天粪坑与畜禽养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另一方面,加大农田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积极完善田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方说建立防护林网、设置植物篱等。这些都是优化田园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相呼应,共同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有力措施。

4.2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是乡村的主人,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以村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充分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村民的经济状况,再依据村庄的发展特色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引导,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听取村民意愿,科学合理地制定美丽乡村规划。具体改造建设中,尊重村民主体,充分听取村民想法,考虑村民实际需求。通过调研、规划、设计和建造等多个环节,充分征询村民意见,让村民真切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使规划建设整体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更能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平稳健康发展。

4.3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一是守好粮食安全红线,保证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有效开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守好耕地红线,践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是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措施。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力求做强做精。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乡村的优势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并把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进行集群化发展,提高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的建设水平,最终构建一个优势产业带,进一步壮大特色农业的力量。三是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乡村之间的联系,可以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延伸,从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形成一个企业集群。四是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归纳整合,优化乡村文化体验,助推旅游事业持续性发展。在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规划环节,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同时也是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重要保障。城乡在产业发展当中的互补,可以为乡村产业建设带来助力,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提供优质的经济发展环境。

4.4分类施策引导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根据村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影响村庄发展的主要问题,如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村庄改造生态影响问题、居住环境及历史文化影响等问题,对不同情况的村庄进行分类施策引导。如北京市将区域内的村庄归类出以下4种类型:整体搬迁型、城镇集建型、特色提升型和整治完善型,根据村庄特点进行针对性发展引导。如果村庄归类条件发生变化时,要灵活调整村庄类型。下面将对村庄的归类条件及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第一,整体搬迁型。这类村庄受地质灾害影响风险大或与河道蓝线、生态保护等刚性管控要求存在矛盾冲突,需整体搬迁。要根据乡镇实际情况,统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逐步实施搬迁安置。近期以村庄居住环境整治、拆除违建及完善公共设施为主,控制新建和扩建。第二,城镇集建型。这类村庄一般位于规划的城镇集中建设区内,随着规划实施推进将在城镇集中建设区内进行集中安置。这种类型的村庄要重点解决近远期发展协调的问题,近期重点是村庄居住环境治理、危房改造、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腾退集体产业用地等。第三,特色提升型。这类村庄都有各自的发展特色,要重点结合村庄的特色要素,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发展活力。对这类村庄,要重点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和整体风貌管控,避免乡村城市化的建设。第四,整治完善型。受各类要素影响较小的一般村庄都属于整治完善型。此类村庄以乡镇统筹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减量提质为原则,将环境治理、拆除违建和公共设施提升为主要工作,同时加强乡村风貌引导,维持乡村的风土特色。

结束语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对乡村分类施策引导,尊重村民主体地位,保持地域特色,尊重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曹黎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农业工程,2018,8(01):132-133.

[2]栾凤舞.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01):51-54.

[3]罗佶,刘习芳,柳杰峰,胡伟军.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8):66-67.

[4]郑蕾.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