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榆林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探究榆林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

方凤维

榆林市林木种苗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榆林原本的生态情况,并以客观条件现状,梳理优化生态环境的方向,例举已有的环境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出以饲料性灌木和种草为主推产业,以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榆林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榆林;生态环境;饲料性灌木


引言: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归纳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上。习总书记在浙江省任职时便提出绿化生态的重要性。2019年,提出治理黄河方面,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020年,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对榆林原有生态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优化方向。

一、榆林原本生态状况

榆林地处于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对于黄河的治理工作始终是两岸人民始终坚持的事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榆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建国至今,本地政府以及社会全体人员均对治沙造林有着高度的重视,把治沙造林作为保护环境的初始工作,以顽强的意志,精妙的技术,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在实行防沙固土治理工作中,优化生态环境,便是依靠着一棵棵树,若没有当地人们辛勤的劳作,逐渐扩大绿化面积,今天的榆林可能依旧是黄沙漫天,生态环境恶劣。经过多年与黄沙的斗争,对自然环境的治理,榆林现有造林面积总量达到2248万亩,其中,灌木林的种植面积能达到1500-1600万亩。单就绿化面积来看,已经取得较好的治理成绩,但进一步分析绿化情况后发现,林分的质量并不高,导致实际的防护性能不高。近几年,榆林地区为了唤醒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榆林本地组织了多项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例如植绿大行动以及塞上森林城等大型活动,以鼓励市民全面参与到提质增效的行动中,在市区及道路两侧等多区域均组织开展绿化建设,虽然现阶段收获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依旧有大片的土地还没有被种上茂密的“头发”,这使得土地的含水能力不高,榆林不得不面临始终困扰黄河两岸地区人们的水土流失问题。榆林总体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林业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较差,林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少,不利于本地生活环境的优化[1]

二、榆林生态环境优化方向分析

在黄河流域的优化生态环境以及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性治理事业中,整治水土流失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为水土流失问题是黄河流域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在河流的中上游,通过稳固土壤,降低水体对土层的破坏力,以保持地质条件的稳定性,为人们消除自然灾害的隐患。而另一个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就是涵养水源,在河流的源头把水源固定,防治因水土流失所导致的荒漠化。在保护水土以及涵养水源中,种植林木、扩大绿化面积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虽然种植林木、扩大绿化面积所获得成效的周期较长,但也应当始终坚持以林木种植和扩大绿化面积来进行基础的治理水土流失手段,由点及面,有条不紊的不断推进,对陕北地区的生态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原来生活的环境森林资源水资源极为丰富,例如,北部地区的草滩区域,海子遍地,而南部山区的乡村中也有源源不断的小溪在流淌。现如今,诸多河流干涸、断流,森林资源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质量,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降低和环境持续性恶化。对于榆林而言,限制其各方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问题,并且经过大量的实践验证,植树造林种草,扩大绿化面积是解决榆林当前生态问题的有效手段。

从榆林的基本自然生态环境来看,南面为土北面为沙,而且土壤的养分含量极低,无霜期较长,年均降水量约为400mm,具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特征,由此形成需水量根本不足以及土壤贫瘠的问题。但同时该自然生态环境也具备一定的生态提升优势,主要是因为该地面积广阔,并有充足的光照与热量,对部分生态类型而言,有较好的生存条件以及生长环境。因此,在落实全面优化提升生态环境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基于榆林客观事实现状,合理制定保护计划,保障建设方向准确,发挥出各项资源的实际价值。在合理的方针计划之下对自然生态资源建设进行规化和干预,对榆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三、榆林优化生态环境已有的努力成效

近几年,榆林为优化沙区的林分情况,对当地的林木种植品种进行了优化,选择种植樟子松,现有的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形成独具特色的林业基地,为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一条屏障,优化本市的总体生态景观。而若想彻底改变极为脆弱的生态条件,则需多方位考虑,应当基于本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客观现状,为有效优化榆林的生态系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依托于科学的治理方式,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大地林草化以及全域生态化。

笔者认为,榆林地区的林木种植应当以灌草及小乔木为主,尤其是饲料性的灌木,借此不仅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优化的作用,还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抑制水土流失继续恶化。同时,通过发展林木产业,可获得较好的治理效益。

四、全面优化提升榆林生态环境的产业建议

(一)饲料性灌木

灌木造林属于投入成本较低的一类林木品种,且灌木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较高,不仅能保障林木基本的成活率,并且成长速度及郁闭快,对水的需求量不多。因而,在榆林大面积种植灌木,能优化整体的大环境,提高扩大绿化的速度,还可以优化小生态,避免阳光对地表直射,减少水分蒸发量,优化地表生态,推动生态系统的循环运转。而且利于提升空气中水分含量,优化大气环境。此外,饲料性的灌木,可产出饲草,可以有效缓解封山禁牧的问题,为本地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2]

(二)草产业

种草能消除土地治理的部分制约,并能控制种植行为对土层的扰动,减少实际的工作强度,还可以减少经济投入量,种草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比如,府谷哈镇选择种植紫花苜蓿,通过日常的喷灌胶水即可,相对于玉米,其市场售价较高,而且其对于土壤的保护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个人认为饲料性灌木与草产业是榆林实现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带领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此,应当合理化增加两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加快生态保护治理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泽西.关于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评价的建议[J].低碳世界,2021,(03):54-55.

[2]贺震.把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J].中华环境,2021,(Z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