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结构件加工变形分析与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铝合金结构件加工变形分析与控制

田福

身份证号码: 15262619850902****


摘要:铝合金结构件的加工一般是采取将板料以“雕刻”的形式进行切削,原材料去除量通常在70%以上,余量较大。对于薄壁工件,粗加工时会产生较大的切削力和较多的热量,工件会出现应力变形和热变形。同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原材料被部分去除,毛坯原始残余应力均衡受到破坏,工件自身应力重新分布,形成新的均衡,以至于造成工件变形。因此,抑制和降低数控加工中的变形是确保加工精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铝合金结构件;加工;变形;控制

在铝合金结构件加工过程中,自身刚性低、加工时受力变形、装夹变形,以及撤除压紧力时因回弹而造成的工件变形等,都会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基于此,文章对铝合金结构件加工过程中影响变形的工艺方案、加工顺序和刀具轨迹3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加工路线以及较优的参数选取原则,从而减少变形,提高加工精度。

1工艺方案

工艺方案是否合理最能反映在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加工精度上。针对有必要进行两面加工的结构件,一般有两种工艺:一种是一面进行粗、精加工合格后,再加工另一面;另一种是先进行双面粗加工,然后进行双面精加工,粗加工时去除大量材料,释放残余应力,然后进行精加工,从而减少工件变形。对于工件外形尺寸较小且自身刚性高的工件,一般采用第一种加工方式,工件变形对加工过程的影响不大,不影响最终的零件质量,而且可降低反复装夹次数,缩短加工时间;对于工件外形尺寸大的薄壁类工件,若采用第一种加工方式,由于在加工完一面时,工件变形严重,容易出现翘曲变形,此时另一面还没有加工,使用矫正步骤降低变形量很不容易实现,而且会使另一面加工时厚度不一,表面质量较差,因此薄壁类工件更适于采用第二种加工方式。此外,工艺方案设计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刚性改变,最好能提高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刚性,这就要求确定好外形和内腔的加工顺序。当工件自身刚性高时,第一步不论是加工外形,还是加工内腔,加工过程中刚性改变不大,不影响加工精度。而对于需要双面加工的薄壁工件,通常在粗加工后,应先精加工内腔,外形留有余量,这样工件的刚性才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加工变形。最后再精加工外形。

2定位和装夹方式

2.1定位方式

一面双孔定位是加工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定位方式,其定位精确,定位结构简单,拆装工件快捷。圆柱销1限定X、Y方向的自由度,圆柱销2限定X方向移动和Z方向旋转,两个销共同限定了X方向平移的自由度,出现了重复定位。由于定位用孔的中心距和孔的大小会有加工误差,所以同一批工件会出现圆柱销干涉,导致出现工件不能顺利安装的现象。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粗加工工件变形量大,所以使用这样的定位方法,加工后频繁出现圆柱销无法取出的现象,而强制取出后,二次装夹和首次装夹的误差大,甚至无法使用先前的孔定位,致使工件随后的加工无法进行。为了防止X方向平移的多余定位,并完全考虑工件变形的影响,可采用在机床工作台上安装定位块的方法来处理。定位块1可以限定Y方向平移,定位块2可以限定X方向平移,定位块1和定位块2同时限定了Z方向的旋转。这种定位方式能够快速定位,并且能确保工件重复定位的精准性和可靠性,降低了加工过程中工件变形的影响,即使粗加工的变形量较大,也不影响工件的取放。除了上述定位方式外,目前还有采取专用工装定位的,即在工装上加工出与零件外形一样的型腔,单边余量0.05~0.1mm,深度为零件厚度的一半。定位工装定位结构加工时将工件放入工装内,能够快速定位。由于工装定位用的型腔与零件外形一致,所以保证了重复定位的准确性。

2.2装夹方式

壁厚较薄的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其刚性大小会影响加工精度。刚性不仅与工件自身结构相关,还与夹持工艺方式紧密相关。好的夹持工艺不仅能提升加工过程中的刚性,还能降低装夹变形。压板和螺栓压紧方式是在装夹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在目前的加工模式下,虽然工件上提前准备了压紧的平台位置,但是由于操作原因,使得在出现压块的装夹位置,每次压块的伸出长度、压块的数量都不相同,所以造成压紧力的大小也不一样,以致同一个工件出现不同的加工精度,且相差较大。为了防止压块压紧位置不统一,可采定位工装加压板压紧方式弥补,使用前述专用工装,工装上装有压块,通过螺钉压紧工件,与此同时,需要注重压紧部位数量的分配。若工件压紧部位设置得较少,则压紧工件区域所需的压紧力较大,会加大工件的变形,影响加工精度。在确保工件有充足压紧力的前提下,应增多压紧部位数量,以降低每一个压紧部位上的压紧力,确保在整个工件上有均匀的压紧力。另外,压紧部位最好选在刚性较强的部位。对于薄壁工件来说,应全面考虑效率和精度质量因素,充分研究工件的压紧部位及数量,尽可能均布压块。但是由于压板只压紧工件四周,中间无压紧,所以在切削加工时,切削力破坏了工件初始残余应力的平衡,残余应力重新分布,而压板压紧的位置会阻止应力的均匀分布,导致应力会向工件中间无压板位置聚集,当加工完成压板压紧力撤销后,工件会出现中间凸起的变形。因此,薄壁工件夹持一般使用特殊的夹具,以保证受力均匀,且夹持便利,装夹平稳。例如使用磁力吸盘夹紧方式,可使吸附力均布,降低壁厚较薄工件加工中的夹持变形。为了确保夹持的稳定性,应同时均布压板进行辅助压紧。

3加工顺序

加工过程中优化工件各个区域的加工顺序,可明显抑制变形量。确定加工顺序的一般规律是在加工过程中,最大能力地维持工件的刚性处在最优状态。首先加工刚性最低的区域,然后加工刚性相对高的区域,这样在刚性低的区域加工后、应力重新分布时,刚性较高的区域变形量相对较小,能够有效地控制工件总体变形。

4刀具轨迹

首先,选用适当的走刀方法,尽可能使用沿轮廓的切向或斜向切进的方法缓慢地切进工件,确保刀具路径平稳光滑。壁厚较薄的工件应先考虑采取螺旋或圆弧走刀方式,禁止竖直走刀。应使刀具缓慢进入工件,减少晃动,这样就不会在工件外表面的进入处出现驻刀印痕,从而获得较高的表面加工精度。其次,在加工过程中选取适当的切削路径,走刀方法通常有两种:环切和行切。环切通常是从中心部位下刀,由中心向周围环切至端面,加工过程中都是顺铣,所承受的力的变化小,切削平缓,在实际加工中应用效果较好。行切是顺铣和逆铣结合加工,力的方向不定,易出现振动,相邻轨迹之间刀痕严重,表面加工精度不如环切好,通常不在精加工中使用。受机床本身精度的影响,采取环切方式加工时,切削轨迹反向时主轴降速明显,加工中会有暂时的停留,且在切削轨迹反向的部位存留圆形的痕迹,影响加工质量,需打磨处理。环切加工时,在轨迹的对角线以及在每次反向的部位产生驻刀痕,基本遍布整个工件。行切加工后,只会在筋的根部产生一圈驻刀痕,若行切后再添加一个清根的走刀轨迹,则工件只会在拐角处产生为数不多的驻刀痕。改进刀具走刀反向以及环形走刀的过渡方式,可降低加工过程中切削力的变化量。一般程序默认直角过渡,当刀具以一个进给速度移动到此部位时,切削力会忽然变化,不仅影响刀具寿命,还降低了表面加工精度。因此,在壁厚较薄的零件加工中,所有走刀必须圆滑过渡,在拐角处增添一定的圆角,环形走刀增添圆弧过渡,以提高表面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加工工艺、加工顺序和刀具轨迹3方面的分析,阐述了铝合金结构件加工过程中变形的影响因素,以及较优的参数选取原则,对实际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铭.大型铝合金薄壁件加工工艺概述[J].中国金属通报,2017,(07):121+120.

[2]高翔,王勇.薄壁零件精密数控铣削关键技术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37(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