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弃疾的爱国词中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3

从辛弃疾的爱国词中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次如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北京 100000

摘要: 辛弃疾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文韬武略的文学家。“不足以知其人,也不足以谈其词”。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最杰出的词人。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十一日,这位资兼文武的英雄出生于山东济南郊区的四风闸。他具有多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结合他的词作,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辛弃疾诗词中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爱国之情

辛弃疾仕途坎坷,时乖命蹇,心情是压抑的,郁闷的,悲愤难平的。他无意成为词人,但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形成了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刘克庄称之为“公所作大声镗锘,小声铿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此评价对“稼轩体”来说是比较客观的。辛弃疾存词六百余首,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的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极富现实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

其中,有表现作者力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的,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时作者家居上饶带湖。韩南涧,即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渡后,流寓信州。孝宗初年官至吏部尚书。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作者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几人”晕晕,真有

《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的,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读到那句“醉里挑灯看剑”,都会让人联想起陆游的“匣中宝剑夜有声”。深夜,醉意迷茫中,忽然想起一览宝剑的锋芒,来坚定自己奋斗的决心。

醉里、挑灯、看剑,生性豪放的辛弃疾,夜半难眠,“宝剑”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那冒着寒光的锋利宝剑,而是隐喻为辛弃疾胸中潜藏的壮志。凛冽的宝剑无法在白天的战场绽放光芒,却只能委屈地在黑夜独自品味。此情此景让人怎能不痛心?作者只能遥想那铮铮响起的号角,热血沸腾的将领在用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军乐队奏着边塞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兵马,准备出征……

他忽然从美好的怀想中重回落寞的现实,端详着这把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他多么渴望自己可以重上前线,挥师北伐,沙场点兵,克敌制胜,亲率铁骑,快马加鞭,士气如虹,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有如鹰隼突起,凌云直上!

他似乎又看到那一个怀想了多年的场景了。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读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的一颗心骤然就热了。在我眼前,仿佛一位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正英姿飒爽地朝这方而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却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看见了那一头不该早生的白发呢?原来一切只是一场美好的梦罢了。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然只是梦境一场!

让我们回南宋,去看看那个仅能苟安的没落王朝吧。就在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辛弃疾报国无门,岁月虚度。一句“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辛弃疾是爱国的,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然而那个被求和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时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而当如今白发已生,当收复失地已成泡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如此悲哀,又有谁能够理解与体会呢?




只可惜他长剑在手,却始终斩不断命运荆途中的迷离与坎坷。现实始终残酷,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在官场难以立足。

等;表现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然后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感情,充分体现了“景为情设”的特点。开篇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站在赏心亭上,茫茫天地下一派秋色,高远辽阔,无边无际,大江从天边滔滔流来,又向天边流去,视线消失在无穷无尽的天边。“楚天”点出求的地点。“千里”到处秋之范围的阔大,“清秋”则写出了江南秋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能极目远眺。“无际”写出了秋带给人的震撼之感。起笔就气韵十足,笔力遒劲。这么美妙的景色,这么壮观的景象,人一定是高兴的。然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却让词人无法高兴起来,想到北面的失地,引出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视线收回,平视,从局部来写,是重描。举目远眺,那绵绵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成的发髻,景色真是美得不能再美了。“献愁供恨”,告诉我们这样的额美景只能增加诗人心头的悲伤和郁闷,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因为,那些美丽的河山还在敌人手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句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辛弃疾用“落日”儿子,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内心。辛弃疾南渡,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家乡的。可是南宋当局苟且偷生,无意北伐。

是辛弃疾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尽管秋风吹,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尽管秋风吹,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因其作品风格以雄浑豪放为主,和苏轼相似,并称“苏辛”。但辛词比苏词题材更广阔,内容更深刻。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爱国词

作品风格以雄浑豪放为主,和苏轼相似,并称“苏辛”。但辛词比苏词题材更广阔,内容更深刻。

幼年时期的辛弃疾小小的心灵已经播种下大大的爱国心。他出生在一代忠将岳飞大将军去世之后,南宋北边疆土彻底沦为金人之手,彼时山东已经沦陷十三年。于女真铁蹄下煎熬生活的父老乡亲们,热切盼望着有精英人才站出来,领导大家反抗,光复中原。所以,辛弃疾虽为宋国人,但却自幼长在敌人的占领区中,亲眼目睹同胞如何在金人统治下屈辱地生活。辛弃疾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祖父辛赞的培养下,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英雄。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写到祖父带着自己“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说明何处曾经是战场,何处可作将来起义的凭借等;并曾两次令弃疾“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希望他能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这样的教育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辛弃疾从小立志报国,日日钻研兵法,琴练武术,苦读文书,成长为了天命所归的将才。

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出知滁州(今属安徽),开始了他南归后的第二个十年的仕宦生涯。从此他官位有所提高,连续担任了好几个州、府、路的行政长官他是热心事功的政治家型的人物,既然不能上抗金前线为国献身,他就只好在地方官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这一时期中,他做了不少有益于地方、有益于人民的工作。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摧抑豪强,举办荒政,训练新军(湖南飞虎军),取得了惊动朝野的政绩。在江西、湖南任内,他受朝廷派遣,镇压过茶商、农民的暴动。淳熙八年(1181)冬,被人罗织罪名弹劾罢官,只好到江西上饶城郊的带湖隐居起来。

辛弃疾在带湖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表面上淡泊平静,风流潇洒,实际上在他心田里却时常烈火炎炎,块垒难平。他青年时跃马横戈,斩将搴旗,壮年时理繁治剧,政绩卓著,正思大有作为,“了却君王天下事”,却不料君王听信谗言,给与他投闲置散的处分,迫使他成为僵卧孤村的隐士,你叫他如何不愤恨叹息!在失意叹恨之馀,总要寻求一点精神安慰和心灵寄托,于是辛弃疾将注意力转向了山水田园,转向了文学创作。他自嘲说,自己是停息了“弓刀事业”,转而追求“诗酒功名”(《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鹫”)。他虽然在南归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就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词,但只有在带湖十年中,他专用歌词作为心灵世界的“陶写之具”,才真正从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变成了一个文学家。他的词作不但热情讴歌了带湖别墅的庭院楼台、猿鸟花木波光水色,而且广泛描写了上饶地区的奇山秀水、田野庄稼、农夫野叟、村姑顽童及各种风俗民情。这类作品中最感人肺腑而又在当时和后世传播最广的,莫过于一些既感叹功业无成,又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抒怀之作。带湖十年,是辛弃疾政治上第一次受挫而被迫无所作为的一个痛苦而寂寞的时期,但同时又是他文学创作上获得大丰收、由此奠定他在南宋词坛第一人地位的关键时期。

辛弃疾是一位堪为国之栋梁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不幸的是归宋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大展宏图的机会和环境。

诗派从豪放到婉约,风格从战场到田园,他全都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