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齐揽士的真实态度及其灭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田齐揽士的真实态度及其灭亡

闫群

淄博职业学院


摘要:

战国田齐继承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基础,招揽了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却称霸一时,迅速衰亡。这背后正与中后期君主自身昏聩,不能真正识别贤士有关。

关键词:齐宣王、孟子、鲁仲连、苏秦


“士”是列国争雄的核心竞争要素,早在管桓时期齐国已开“尊贤尚功”风气之先河。至田齐稷下学宫的开设,标志着战国养士风尚的巅峰,至此,华夏的文化中心转阵齐国。但稷下学宫很快随着齐国盛极而衰,一众“贤士”也树倒猢狲散。

对于这种政治与文化的不平衡现象,当今学者早有研究。本文将从田齐自身出发,分析君主对待游士的态度,梳理田齐灭亡的原因。

(一)有识之士,纳而不用

战国田齐发展至威王,凭借对贤士的任用,终于“一鸣惊人”,称霸诸侯。宣王继任后,试图弘扬父辈伟业,但因其“好勇”“好货”“好色”的秉性,不能真正任用人才,导致国势看似日盛,实藏隐忧。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载: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以规模论,齐国在当时可谓佼佼者,这也是孟子选择齐国实践政治理想的原因之一。同时,因为“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孟子是抱着“解倒悬”的急迫来辅齐王以王政、救齐民于水火的。孟子的到来,急于开疆拓土的齐宣王自是期待。但是,因自身贪欲和身边奸佞的谗言,宣王最终拒行仁政。

尤其在对待燕国一事上,齐宣王不顾孟子劝谏,趁燕国内乱之际入侵。且占领后,军纪败坏,引起燕国百姓的反抗和列国的不满,为齐国衰败埋下祸患。孟子因此事抱定了“去齐”的决心,哪怕宣王以“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予以挽回,孟子终不以“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放弃自己“天下之民举安”的理想,断然离开齐国。

宣王时期,稷下学宫发展至鼎盛,而学宫中除孟子,其它学派的学者也不过是坐而论道,并不被宣王真正纳用。

(二)侠义之士,无以为用

有志之士得不到重用,学宫中的高蹈侠义之士,却不愿为齐国当政者效劳。如颜斶,面对趾高气扬的齐宣王,述以尧、舜、禹等圣主“尊贤贵士”的传统,凭借自己义正辞严的讽谏征服了宣王,甚至博得其“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的许诺。颜斶却以“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当面拒绝。

与颜斶不慕权贵、危言危行相似的,还有稷下学士鲁仲连。其最为后世称赞的,莫过于助田单“一箭定聊城”和说新垣衍“义不帝秦”二事。按陈书仪先生的《齐国史料编年考略》,“‘鲁仲连说燕将下聊城’一事,史不纪年。《资治通鉴》《大事记》载于秦孝文元年,当齐王建十五年。顾观光《战国策编年》系此策于齐湣王十八年”。鉴于田单已在齐襄王时期,因功高盖主,遭襄王忌讳前往赵国。故笔者认为此事当发生于齐湣王自大失国,田单力挽狂澜、收复失地之际。面对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伤亡惨重的困境,鲁仲连修书一封,射入城中,开篇即言:

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後世无称焉,非智也。

后综合战事各方分析、军民惨状陈述、先人智愚对比等,击溃了守城燕将的心理防线,使其“泣三日”,“乃自刃”

此举可见其洞察力之敏锐,谋划之奇伟,言辞之审慎;然而,从中更加光照千古的,是其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仁爱忠勇。所以,赵昌平先生《鲁仲连、赵蕤与李白——兼论古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鲁仲连并非纵横者流而应属儒家者流;观照鲁仲连的言行,皆可谓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典范,尤以德行为本,则仲连当为孔子所言之“君子儒”。

如此不世之材,却拒绝齐王的封爵之赏,对于复兴中的齐国不可不谓憾事。然则,也可反窥,此时的齐王,像当初被颜斶拒绝的齐宣王一样,不能在人格上征服奇才奇士为己所用。

(三)纵横之士,不辨而用

博学仁义之士纳而不用,肝胆侠义之士无以为用;齐国所用之士多操国君与国家于股掌,纵横捭阖,趁机渔利,始作俑者莫过于苏秦。苏秦的事业始于燕国,先后游说了赵、韩、魏、齐、楚五国,实现六国合纵对抗秦国,取得山东诸国暂时的平稳。可齐宣王参与合纵,不过因其一时激将。在秦国派出公孙衍对抗六国时,宣王很快又因眼前利益放弃合纵,与同样摇摆不定的魏襄王合力功赵。看似庞大的联盟,瞬间瓦解。

可齐宣王与苏秦之间的政治往来并未因此断绝。伐赵后,宣王又趁燕国易主之际伐燕,此举逼走孟子,却又引来苏秦;并在苏秦的威逼利诱之下,为向秦国示好,主动退还燕国十座城池。而彼时,秦国虽然历经商鞅变法,日渐强大;秦惠文王善于驾驭臣子,攻城略地,但是尚未对齐国构成威胁。齐宣王此举,显示其不知己不知彼的昏聩。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苏秦在燕国难以自处时,齐宣王再次予以接纳,任为客卿,给了他破坏齐国、为燕国反间的机会。宣王死后,苏秦的行迹渐渐败露;而湣王同样因蛊惑,任用苏秦的弟弟苏厉、苏代。在来回反间后,苏代与燕昭王联合,于齐湣王狂妄功宋之际,引诱秦王联合各路诸侯攻打齐国,使齐国从此败落。

总结:

所谓“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驳杂地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也做不到的就灭亡”。齐宣王及以后的齐国君王只贪图利益,不讲仁义;招贤纳士,不过是附庸风雅,并不真正委以重任;对所用之人,即不能识破其图谋,更惘谈制衡,以致“亲佞远贤”,为其所乱。

正如颜斶所言,“士贵耳,王者不贵”。公田废弃后,“士”阶层虽然困顿潦倒,渴望突破等级的壁垒却又四处碰壁;但因其自身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权力、名位的渴慕,汇集成庞大的时代洪流,主宰历史的走向。所以,贵“士”则兴,贱“士”则亡;因“士”利导则兴,为“士”摆布则亡,这正式田齐兴亡的真实写照。



万丽华、蓝旭:《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4版,第52-53页。

万丽华、蓝旭:《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4版,第91-92页。

万丽华、蓝旭:《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4版,第91-92页。

陈书仪:《齐国史料编年考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55-556页。

陈书仪:《齐国史料编年考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58页。

陈书仪:《齐国史料编年考辨》,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0页。

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湖南:岳麓书社,2011版,第1161-1176页。

赵昌平:《鲁仲连、赵蕤与李白——兼论古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第36-40页。

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苏秦列传》,湖南:岳麓书社,2011版,第1004-1027页。

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苏秦列传》,湖南:岳麓书社,2011版,第1004-1027页。

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苏秦列传》,湖南:岳麓书社,2011版,第1004-1027页。

刘向:《战国策》,湖南: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