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风险管理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手术室风险管理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影响分析

郭晓玲

青岛市中医医院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手术室是临床重要的治疗场所,因而是院内感染督查的重点,因参与治疗的科室以及医生较多,使得手术室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导致手术室成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区。因侵入性操作逐渐变多,加之部分护士并未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无菌操作,同时环境中的耐药细菌逐渐增加,并且手术室工作较为繁忙,因而使得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感染又会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如何对手术室风险事件进行管控具有重要意义。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手段,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处理,本文对其预防手术室感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具体见如下。

关键词:手术室;风险管理;手术室感染;控制;影响;分析

引言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与进步,一次性医疗用品、外来手术器械应用较为普遍,如果管理不当,其很可能成为医院感染源。由于手术室连台手术越来越多,手术患者流动频繁,加之手术的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增加了手术室医院感染概率。最常见的是手术切口感染,可造成全身炎性反应,诱发切口疝、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预后,甚至导致手术失败,还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筛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手术室护士32名进行研究,工作年限为5~10年,平均工作年限(7.1±1.2)年;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2.4±4.5)岁;学历:大专23例、本科9例;职称:主管护师11例、护师12例、护士9例。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开始实施风险管理,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实施风险管理期间的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纳入标准:在手术室工作年限超过1年;年龄超过20岁;已考取护理资格证;无疾病;在岗。

1.2方法

(1)数据收集。对照组采用自制的统计调查表进行影响因素数据收集,包括年龄(≥3h、<3h)、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是、否)等,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按照制定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手术室护理。

(2)手术开始之前,对组内成员进行分组,主要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针对患者,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基础就诊信息,包括各项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确认所传递的每件医疗器械都经过消毒处理;手术完成后,还应对医疗器材进行清点,做好记录。

(3)术中细节护理。手术器械及用品准备,手术当天,提前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并仔细核对手术器械、设备等,做好消毒、摆放工作,开始手术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电融仪器设备是否完好,严格执行三方核查制度,同时要准确预测、评估手术风险,提前制定抢救预案。对老年、儿童、肥胖等患者,注意患者受压部的皮肤,确保干净、干燥,避免发生压疮。术前,协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尤其要注意隐私部位的遮挡,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树立治疗信心。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的为医生递送手术器械、擦汗等,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手术结束后,立即核对手术器械,防止发生手术器械遗留患者体内的风险事件,核对完成后要在记录单上签字,同时,做好手术标本的处理工作。

(5)手术室环境的风险管理。确保手术室内环境清洁,每次术毕后等离子空气消毒1h,感染手术术毕空气自净2h,在洁净机组启动的情况下,进行湿式清洁,地面消毒剂清洗2次,每24h清洁消毒。穿全包的鞋子,每季度必须至少进行1次手术间的空气培养,无菌区菌落计数控制≤100cfu/m。做到定期清洁及检查空调过滤板及回风口、排风口,门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严禁同时打开出、入门。尽可能减少手术室内感染,手术室物体表面、无影灯、手术墙壁等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连台手术再次擦拭物表,在打扫干净后层流净化30min后才能使用

1.3切口感染判定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感染诊断条件评判,当术后切口出现组织红肿、疼痛,或有脓肿性渗出物,血象检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深部切口穿刺可抽出脓液,视为切口感染。

1.4观察指标

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手术室物体表面、空气、无菌包和消毒液上的的细菌群进行检测,并在实施管理前后随机抽选120次,对其合格率进行评估。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无菌物品管理评分和消毒隔离评分进行对比。统计并对比前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安全

研究组患者手术室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性质、有无参观人员、切口类型、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手术性质(急诊手术)、有参观人员、切口类型(Ⅱ、Ⅲ类)、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是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2.3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对比

实施后护士手卫生依从率为100%(120/120),实施前为75%(90/120),实施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实施前(χ2=34.286,P=0.002)。

3讨论

手术室具有抢救患者并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重要作用,不仅需满足外科手术设备需求及监测功能,还应最大限度保持无菌环境,防止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依照世界卫生组织条例内容,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菌的药物、检测药物感染情况等关键环节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根据这一条例,预防手术感染需建立健全手术室安全管理体制。据相关研究表明,手术室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手术室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着装、医疗器械、手术室环境等相关,因此,加强手术室细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前无菌物品管理评分和消毒隔离评分均低于实施风险管理后,证明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感染。手术室风险管理不仅对手术室及物品进行管理,同时还加强了对人员的管理,禁止人员随意在手术室内走动,并且要求进入手术室内需穿着无菌衣,进行相关操作前需进行洗手、消毒,降低每个手术环节出现感染的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手术室实施手术室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预防院内感染的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风险预防意识,对风险事件进行有效的规避,显著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因而手术室风险管理制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米娜.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8):2298-2300.

[2]归纯漪,孙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9,19(1):30-34.

[3]尤园.浅谈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手术室感染因素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53):243-243.

[4]李琼,王庆玲,郭姣.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3(31):175-176.

[5]吕红.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3(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