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习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3


龙舟习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价值

兰丽丽

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2021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出了主要任务,而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的特色活动之一,如何对柳州龙舟习俗进一步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思考。本文在介绍柳州龙舟习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柳州龙舟习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建议,为全国相关的民俗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数据。

【关键词】柳州;龙舟习俗;保护;旅游开发


在我国,节庆旅游活动的兴盛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对传统节庆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已有一定时间了。就目前来看,宣传富有非遗特色的传统节庆已经成为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此推动非遗与本地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创建非遗场馆、非遗文化体检中心、非遗研学活动教育基地等,这些均是一个城市展示自己城市文化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和非遗教育的发展。所以,举办这类节庆旅游活动在我国城市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柳州也有许多与非遗相关的节庆旅游活动,如三月三歌圩节、 端午节龙舟赛、 八月十五山歌节,以及融水的斗马节和芦笙舞、三江的原生态侗歌和踩堂舞等,均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使其充分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而柳州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相结合的旅游城市,在众多非遗节庆旅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管理不善、缺乏科学规划、节庆特色不明显、可持续性发展不强等问题。因此,赛龙舟作为我国端午节的特色活动之一,如何有针对性的对龙舟习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是促进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柳州龙舟习俗传承的现状

(一)传承的主要方式

目前,柳州龙舟习俗的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民间传承有人民出于喜爱而自发的观看,通过见闻习染传承下来,或家族长辈从事龙舟表演或家族有制作龙舟技艺的传授给自家晚辈,再者是拜当地技艺精湛的赛龙舟师傅学艺传承等;二是教育传承主要是通过一些中小学生的课外实践教材中的一些关于龙舟习俗的内容进行讲授,并借助教育者的知识促进传承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传承的范围及对象

长期以来,柳州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一直在柳州市及各县都广为流传。柳州市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柳州的龙舟习俗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更多的传播范围还是更多的集中在一些县城及村镇。而传承对象自然以当地人群为主,以及龙舟习俗的爱好者和工作者。

(三)传承的主要内容

柳州龙舟习俗的传承主要包括了龙舟制作工艺、龙舟文化以及唱龙船歌等,还包括了龙舟习俗所反映出来的柳州市及各县的民俗特色以及它所蕴含的柳州市及各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柳州龙舟习俗主要还是以划龙舟为主要形式,突显富有特色的民俗内容较少。

(四)传承中的问题

由于传承方法的局限和本地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故使柳州龙舟习俗传承方面出现问题,体现在对该习俗传承的不重视,传承断代等方面。任何习俗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就离不开教育。虽然柳州龙舟习俗在一些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它的教学体系始终不够完善,故传承形势非常严峻。

二、柳州龙舟习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议

柳州龙舟习俗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当今社会,面临着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商业化的冲击,这使得柳州龙舟习俗部分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面对柳州龙舟习俗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百里柳江”保护区,走生态道路

柳州市的柳江河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是龙舟节庆活动存在和旅游开发的前提。要想龙舟习俗长久留存,就必须以保护柳江河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走生态道路,实现柳州龙舟习俗的可持续发展。柳江河畔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的柳州龙舟习俗文化为柳州建立“百里柳江”生态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优势。

(二)推动非遗普及教育,树立正确的龙舟习俗保护观念

1 发展柳州龙舟习俗的方式

方式

提高民众热情

加强龙舟运动的专业化管理

继承与创新龙舟习俗

加强政府的支持

比例(百分比)

69%

49%

70%

51%


表1是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问题“您觉得要发展柳州龙舟习俗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从表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州龙舟习俗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提高民众的热情和继承与创新龙舟习俗,要想更好的继承与创新龙舟习俗,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树立保护龙舟习俗观念,只有树立了保护观念才能谈得上继承与创新。也只有保护好了柳州龙舟习俗才能谈得上发展柳州龙舟习俗。

观念的树立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教育,所以为了树立柳州地区人民树立正确的龙舟习俗保护观念,就需要在柳州地区推行龙舟习俗文化普及教育,依托“非遗学堂”进校园,在编写的非遗教材中,设立龙舟习俗文化课程,加上一些讲座以及音像资料,对学生进行龙舟习俗教育,以此加深学生对本地传统龙舟习俗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其文化自信,从而愿意主动接受和传承龙舟习俗。但是,只靠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社会教育也得跟上步伐,使整个柳州地区自然的形成一种保护龙舟习俗的氛围。

(三)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政府在龙舟习俗保护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龙舟习俗文化保护体制,加强管理力度,避免无人管理的现象,保证龙舟习俗的漓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在龙舟习俗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注入一些新的文化,推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研学活动,使其不断发展和呈现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可以让柳州龙舟习俗更好的传承下去,既不能为了开发而破坏龙舟习俗,也不能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政府还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一些龙舟习俗的基础设施,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龙舟习俗能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成为柳州地区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资源。

(四)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认真办好龙舟节庆活动

柳州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而龙舟节庆活动是龙舟习俗文化向外界展示的重要舞台,也正因柳州龙舟节庆活动历史悠久,有广大的群众参与作为基础,加上媒体的报道,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加入,成为推广柳州龙舟习俗的重要机会。

这也要求了举办方在举办柳州龙舟节庆活动中,还是得突出柳州龙舟习俗的特色。同时,把龙舟节庆活动与柳州的旅游业相结合,将龙舟文化加入非遗传承体验馆中,既要使龙舟节庆活动成为柳州龙舟节庆活动的亮点,也要让逗留观看赛龙舟的人成为旅游者。

2 人们知道的龙舟习俗

龙舟习俗

唱龙舟

龙舟竞渡

龙舟巡游

其它

比例(百分比)

13%

84%

26%

10%

通过表2的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知道的龙舟习俗有84%的人们选择了龙舟竞渡。由此可见,相关政府部门要认真办好龙舟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柳州龙舟文化。

(五)加大非遗宣传力度,促进龙舟习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要让柳州龙舟习俗旅游开发与保护获得良好的效果,政府部门和旅游行业各部门,就必须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利用各种现代社会的主流传媒方法进行宣传。例如在报刊杂志上通过专栏进行宣传,在电视节目上做龙舟习俗专题节目,或者举办有奖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以及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造有利于柳州龙舟习俗发展的氛围。特别是对于龙舟习俗的特色方面,要更为重要的进行宣传,以此吸引游客们的眼球,当然,游客们不仅仅只是对龙舟习俗的特色感兴趣,游客们对于购买富有龙舟习俗特色的旅游商品或纪念品也是他们旅游需求之一。

所以,柳州龙舟习俗的商品也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者也该在龙舟习俗的商品上下一些工夫,如服饰、工艺品、龙舟习俗特有食品等,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给柳州龙舟习俗旅游的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上现在国家在一些假日的调整,端午节也已经列入了节假日。

既然有了这些假日,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假期,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开展一些宣传龙舟习俗的活动,构建一个展示柳州龙舟习俗的平台,营造一种健康的节日氛围。目前,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人们获得龙舟习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书刊杂志、电视报道、龙舟比赛和展览获得的。

3 人们接触或获得龙舟习俗的途径

途径

书刊杂志

电视报道

龙舟比赛

展览

网络平台

比例(百分比)

27%

53%

80%

8%

72%

由此可见,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这些宣传途径中更进一步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柳州龙舟文化。


三、总结

本文以柳州龙舟习俗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例,柳州龙舟习俗旅游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也拥有众多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柳州龙舟习俗文化,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传统习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其发展得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努力把非遗与当地节庆旅游相融合,使其在延续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带动相关旅游业的发展,为柳州龙舟习俗旅游,乃至全国节庆旅游的发展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阚波.试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J].旅游纵览,2011(03):154

[2]孙向阳.民俗文化保护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3):93-96

[3]郭桂玲,杨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5-19

[4]苏韶芬,李肇隆.柳州民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

[5]李少兵,齐丽华,郭艳梅.节日节庆[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

[6]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

[7]张明军.龙舟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

[8]钟声宏.广西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

【作者简介】兰丽丽,1988年出生,女,壮族,籍贯广西忻城,管理学学士学位,就职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服务与管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