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分类以及输血反应处理

/ 1

输血分类以及输血反应处理

熊文英

自贡市中心血站  四川省自贡市 643000

输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自体输血,一类为异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过储存或一定的处理,在术中或术后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输血方法。自体输血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和稀释式自体输血。

6141887fca68b_html_ecb895a5cd20fdd2.jpg

自体输血的优势:(1)可以避免因输入异体血液带来的溶血反应、发热、过敏等,还可以避免移植物的抗宿主反应,避免因输入异体血液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的情况。(2)血液安全,不会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比如艾滋病、肝病、梅毒、等。(3)输血安全,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等疾病的风险非常低。(4)回输入自体血液,其血细胞的携氧功能,凝血功能均大大强与库存血。(5)可以缓解目前血液资源紧张的情况,解决某些稀有血型如Rh阴性血型者供血问题。

异体输血。就是指输血采用的是别人的血液。进行异体输血存在很多的风险,常见的有:(1)免疫抑制作用:抵抗力下降,出现感染;(2)发热反应:高烧、寒战、恶心、呕吐;(3)过敏反应:寻麻疹、支气管痉挛等;(4)溶血反应:黄疸、肾衰、贫血等等。

输血后不良反应处理

病人在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严格的说输血反应是有害的,因此输血反应可定义为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料的副作用或并发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的新的症状或体征,不能用原来疾病解释的都属于输血不良反应。当发生不良反应时,应搞清楚是病人原来疾病的表现,还是疾病与输血的共同表现。比如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的发热表现,可能是疾病表现而不是输血导致的发热性反应。又比如输血后48小时出现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大量输血导致身体功能损害而出现的,也可能是由于红细胞不匹配出现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的分类

输血反应按照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免疫性反应,另一类为非免疫性反应。每一种类型有包含立即反应和迟缓性反应。所谓的免疫性输血反应是指由于血液中的抗体和抗原不相容引起的。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是指由于非免疫因素造成的输血反应。立即反应和迟缓性反应是根据症状反应时间来进行区分的,立即反应是指输血时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缓性反应是指输血后数天乃至更长时间发生的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反应。(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可以是免疫因素也可以是非免疫因素。一般情况是由于输入血液的ABO型不匹配,导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受血者血液中抗A或抗B破坏引起的。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输血前患者血型写错或检验、核对等发生错误引起的。

处理措施。(1)当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留静脉输液。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旦发生立即给予抗休克、防治DIC、预防急性肝功能衰竭、换血治疗等。应移除循环血液中不匹配的红细胞以及破坏后的有害物质、抗原复合物。适当的使用皮质固醇纠正低血压、低血容等。(2)迟发性溶血性反应。属于血管外溶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少见,症状轻微,是由于输入不匹配的红细胞刺激产生的。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常是指在输血后1小时内或者更长的时间如果患者的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在排除其他因素导致体温升高之后可认定为发热反应。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是热原质,是指任何可以引起发热的物质比如蛋白质、死细菌、细菌产物等等。发热反应的症状为发热或寒战,通常开始于输血后数分钟至1小时。处理属于对症处理包括: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口服阿斯匹林、给予镇静剂等等

2、输血后紫癜。是指在输血后约1周内出现的严重的全身紫癜和血小板极度减少。这种症状反复出现的几率很大,多者可达3次,几乎所有的患者为妇女,怀疑多于以前妊娠以及既往输血免疫所致。

3、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当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时,输入体内血液中含有免疫力的活性淋巴细胞就会大量增殖,此时淋巴细胞会攻击患者的骨髓引起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几乎是急性起病,很少见慢性发病,其症状表现与骨髓移植后发生的GVHD相同。


一旦出现出血异常反应,对症治疗和调查分析需要同时进行,首先应该查明什么原因导致的输血反应,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开放,核对所有标签、输血表格、受体身分等,迅速查明原因并立即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