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养风险筛查的营养干预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基于营养风险筛查的营养干预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王芳婷 郭百叶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施以营养干预措施,观察对患者营养状态及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纳入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及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下营养干预,观察对患者营养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降低,相比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下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加速患者肝功能恢复,该干预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营养风险筛查;营养干预;失代偿期肝硬化

肝硬化作为弥漫性肝损害,临床常见表现是消化道出血及继发性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指的是患者已经进入中晚期阶段,无法调节自身的肝功能,发生黄疸及腹水等表现,患者肝功能显著减退,导致人体需求的物质代谢障碍,患者常见营养不良,主要是患者肝功能损伤,导致消化系统吸收障碍,机体中的营养不足不足[1]。在营养不良的影响下,患者容易发生吸收障碍,导致疾病进展加速。对此,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取营养风险筛查等方法,有利于早期制定干预方案。在营养风险筛查过程中,应当使用相关的工具,观察患者各项营养指标,评估患者面对的风险,提出干预措施。对此,本研究将我院纳入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施以基于营养风险筛查的营养干预措施效果显著,以下为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纳入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各3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28-67岁,平均年龄(49.25±3.41)岁。患者BMI指数为21.21-24.36kg/㎡,病程在6个月-8年,平均病程(4.01±2.10)年。组间常规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所纳入的患者均满足失代偿期肝硬化疾病诊断标准,患者沟通及交流能力正常,知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将合并心肺功能障碍及精神状态不佳、依从性差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要求家属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呕吐及下肢水肿等及时反馈。在洗澡过程中避免水温过高,尽可能使用温和型洗浴用品,患者睡眠充足。护理人员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失代偿期患者以卧床静养为主,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以免过度劳累。

观察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下完成干预。①建立筛查小组:资历深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建立营养风险筛查小组,保持明确的分工,学习相关的护理内容。②建立管理档案:为失代偿期患者建立档案,其中包括患者姓名及临床资料等,根据患者病历情况制定干预方案。③执行营养干预方案:在工作中,对营养风险进行筛查,测量患者身高及体重等,计算患者BMI指数,询问患者近期体重变化。BMI在18.5kg/㎡以下为营养不良。根据患者面对的营养风险确定相关的营养支持计划[2]。在营养支持过程中,确定营养支持方式及内容,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剂及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过程中,根据筛查结果确定患者的支持方式,包括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全营养。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肠内营养液专人配置,保持施以的温度为患者输注。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记录患者的饮食喜好,及时为患者配餐。予以高热量及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限制高脂肪及容易消化的食品摄入,选择低钠饮食,包括水果、鸡、肝等,定时饮食,少量多餐。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包括BMI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分值高表示患者营养指标良好。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ALT及AST正常指标为0-40U/L,一旦超过标准值,表示患者发生肝细胞损伤。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营养指标及肝功能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标准差±表示,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营养指标对比

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患者营养指标对比(61418735ef4e5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分组

n

BMI(kg/m2

TSF(mm)

MAMC(cm)

对照组

30

22.12±3.25

8.75±1.12

24.31±3.25

观察组

30

26.12±2.41

10.41±0.54

27.12±2.41

t


5.135

6.541

4.244

p


0.000

0.000

0.000

2.2组间肝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降低,相比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组间肝功能指标对比(61418735ef4e5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分组

n

ALT(U/L)

AST(U/L)

TBIL(μmol/L)

观察组

30

38.14±3.45

70.41±1.85

22.53±3.26

对照组

30

45.13±6.35

89.12±4.25

41.36±3.02

t


5.134

21.524

22.152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具有病情反复迁移及病程长的特点,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无法逆转,患者疾病持续恶化[3]。失代偿期肝硬化持续发展过程中,患者机体的热量缩减、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无法有效吸收,容易发生厌食及恶心等症状。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干预措施非常必要,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角度下,制定营养干预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此,基于营养风险筛查下采取营养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梓瀚,陈朝武.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8):180-183.

[2]刘政芳,朱金照.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并黄疸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21,33(03):163-165.

[3]文蕾. 中医营养干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5):3665-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