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活态传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活态传承研究

陈冲

西宁市总寨镇逸夫小学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是一种“活”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其凝结着鲜明的民族个性与独特的民族审美习惯。立足本地艺术资源现状及学校教学情况,利用活态传承的方法结合静态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充分挖掘、利用民间艺术多渠道地体验民间美术魅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教学;课程改革实践;

伴随着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小学美术教育正在走出知识与技能的单一传授发展局面,朝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迈进,形成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方面的课程架构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是一种“活”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其凝结着鲜明的民族个性与独特的民族审美习惯。立足本地艺术资源现状及学校教学情况,利用活态传承的方法结合静态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充分挖掘、利用民间艺术多渠道地体验民间美术魅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基础教育美术课程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启于1972年11月,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向云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一文中提到:“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民众性、民生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固本、夯实当下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传播过程中,它自身的震撼性、可视性、丰富性等特点,拓宽美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地域艺术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建设工作。”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浪潮中更加需要我们充分挖掘非遗优秀元素,并融入学校美育教育理念,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视和热爱,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认知、情感快速成熟的关键时刻,是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又对身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美育主要渠道的美术课堂,承担着重要的民族文化继承、发展责任,将非遗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把非遗的学习纳入学校美育教育体系中,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在探索非遗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阶段国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美术课堂的理论研究比较多,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一)部分研究停留在于理论阶段或者没有系统、全面性的研究推进工作,缺乏可推广性的动态传承工作研究应用;(二)学校将推进非遗教育作为浮于表面、宣传学校的一项活动,缺乏系统的教育课程推进;(三)美术教材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教学内容,美术老师对非遗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

三、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发展与策略探索

基于国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探索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推动美育课程积极探索创新非遗文化教学模式。

(一)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非遗文化知识、技能。

作为一门非学科专业技能训练的民间艺术,很多学校美术教师对其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培训,对各类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艺术不甚了解。在谈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之前,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树立文化遗产学习的文化尺度,系统、扎实的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得当的教学形式,有选择性的开发非遗文化与小学基础美术的相融相促的教学内容。

  1. 立足课堂,结合本地域艺术资源探索非遗文化教育。

挖掘本地区的非遗文化内容,并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推进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推进本地区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打破非遗文化停留在“博物馆式”静态展览保护中,建立非遗活态传承的课程活动体系,将非遗文化教育编写成系统、专业的校本教材,便于学生的系统学习。

(三)结合学校特色活动,拓宽非遗教育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展现,包括戏剧、小调、剪纸、刺绣等形式,形式丰富,内容新颖,能够解决美术课程教学单一性问题。在非遗教学中,综合运用欣赏与手工实践、实物展示与多媒体运用及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并结合学校的一些特色活动拓宽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如邀请非遗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仅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美术老师及们学校提高文化认识,加强文化思想引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2017.12

[2]李苏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教学模式初探.教育学文摘.2020.04

[3]张鹏.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2005.5


注明:本文系青海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非遗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18QJG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