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吕向珍

四川省隆昌市第一初级中学 四川 隆昌 642150

当前,在学校班级中,似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一些“小圈子”、“小帮派”,他们大多自发组织,自由结合;或性格相似,情感相通;或利益驱使,满足需要;或爱好一致,气味相投;有的在班中表现明显,呈显性状态;有的表现隐晦,呈隐性状态;有人把这些“友谊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其可塑性非常强,合理引导,便可成为班集上进的阶梯;放任自流,则可能是班集涣散的腐蚀剂。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并重视这些群体,找到教育的契机,实施正确的策略,改造他们、利用他们,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 跟踪调查,摸清底细

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和询问,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方面,班主任要有目的的参加学生活动,用慧眼去观察发现学生的频繁举止;另一方面,又要在闲暇中去倾听捕捉学生的对话交流;必要时还要与个别亲近的学生私下闲聊。只有在不经意的接触中才能了解情况,摸清底细。如本班的非正式群体有多少,是积极或是消极,小头目有哪些,日常他们都做些什么,这些成员的家庭教育怎样,只有了解了班级内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结构、核心人物、生活内容,及其与别的群体间的关系等详尽内容,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当然,众多信息的取得并非一时一地,尤其是隐性的团体,需要花较多的功夫调查分析,做出判断,最终把住每个成员的思想脉搏、认知差异。

  1. 营造氛围,分类管理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本着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原则,在班级中推行“公正、公平、公开”之制;发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之风。师生协调共同建立一种利于转变的良好氛围,集体的每个成员就会感到大集体的温暖,把自己融入火热的大集体中,从而为班级建设增光添彩!

面对班上成型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应冷静分析研究,切忌简单粗暴,一味的压制和分化,如果乱了阵脚而处理不善,就会恶化甚至产生对立,影响并阻碍后期的教育,甚至班集体的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班级中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即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尽管这些群体形形色色,但终归是集体的一份子,相信班级这一大家庭的正能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区分这些群体的性质,分类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促使各类非正式群体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从而推进班级的整体建设。对于积极的、进步的、亲集体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是享受高度信任和威望的优势群体,要充分肯定、积极利用,激励他们向高一级目标迈进;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我们要做好他们的航标,趋利避害,诱导他们积极提高;对于偏离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则应广泛关注,然后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加以管理、控制和改造。只有正确引导班内的非正式群体,才能建设好班集体,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1. 挖掘亮点,循循善诱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通过自主、自愿结合的非正式群体,他们并非一无是处,总有一些闪光点,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家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鼓励他们不断进步。首先要善于创设合适的平台,与之接触、沟通,听取他们的呼声,要对其积极的一面予以支持,争取更多的信任,一开始可以聊他们关心的话题,如谈生活、谈网络、谈动漫,时机成熟,又谈人生、谈纪律、谈理想、谈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并随时引导他们制定可行可达的目标;也可以针对其特点,投其所好,放手让他们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有益的比赛活动,如球类、棋类、书画、科技等,在合作与竞争中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优越;还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给他们安排适宜的任务,既慢慢分散不良行为的活动时间,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锻炼成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切从实际出发,班主任要因人施教,确实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配合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擒贼擒王,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因为其本身的优势和特长更突出明显,一般都有较强的凝集力和感染力,其威信足以左右其他成员的活动,因此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老师可有意识的将一些棘手问题交给他们,必要时给与他一定的权力,一旦顺利完成,就抓住契机加以引导,提升他们的认识,进而带动一群学生的转变。实践证明:利用“小头目”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

  1. 融入情感,耐心疏导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这样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非正式群体,绝不能采用高压和斥责教训来达到“招安”的目的,也不能采用向家长、学校告状来逼其解体。非正式群体成员一般都很敏感,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群体受到冷遇、歧视、排斥,就极容易和班主任及正式群体产生抵触情绪,其群体间亦会抱得更紧。俗话说:亲其人,信其道。要达到控制、改造、利用的目的,就要用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非正式学生群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互相信任、凝聚力强,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学习成绩。也可以鼓励优秀学生主动亲近,和他们交朋友,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让他感受到同学真诚的关爱,感受到同学信任的快乐,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班主任更要以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待班中非正式群体,尤其是负面影响较大的一类,勿歧视、勿排斥,勿打击;要严格、要尊重、要关爱。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换位思考,与学生同感受、同进退、同欢乐,才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成效。

注重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利用,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然而教育的过程却又是充满爱和漫长的过程,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既要善于等待又要积极工作,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泄气,我们坚信,只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足够关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最终定能促进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