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悲凉”之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清、静、悲凉”之探究

王启书

四川省剑州中学校


内容摘要:《故都的秋》是现代文中的一个经典名篇,理解文眼“清静悲凉”是理解与教学的关键,教师需多方考证认真探究,弄懂其深刻内涵;但在教学时,学生依托有限,教师就不能把自己的考证一股脑儿的抬出来,给学生一堆陌生的资料让学生接受,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和知识等方面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材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 探究挖掘 求真求善求美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于1934 年,文辞优美,感情浓厚,意味隽永,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有几十年了,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成为本文的文眼,是我们弄懂本文的重点和关键。这文眼耐人寻味,需要我们认真领会,仔细把握。

一、如何理解“清、静、悲凉”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

文章开篇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说明对秋总的感觉是美好的,但接着就用“可是啊”一转,说明北国秋的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从中可以看出 “清、静、悲凉”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感受。文章后面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句话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看法。故都的秋,色是冷色,声是寥落,感觉是凉冷的。经作者勾勒点染的五幅画面,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这都市闲人的语调是平静的,行动是清闲的,感叹是悲凉的。这样,一景一人,构成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旋律。

既然是这样悲凉颓废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还喜爱,还“不远千里”来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呢?也许认真推敲下面文中这句话,可以揣摩出作者一点微妙和复杂的情感:“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浓厚的颓废的色彩”可以说是“清、静、悲凉”感受的注脚。理解起来较难的是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因为有颓丧色彩,所以颂秋。要弄懂这种非常人的逻辑,还得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性格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这篇文章蕴含的情感和清静悲凉心境,与他一生的身世命运及性格情趣是相符的。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再有两次丧子之痛;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了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

虽然郁达夫有忧郁敏感的特质,但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当时整个中国“ 清、静、悲凉” 的社会现实的浓缩,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作者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故都的秋》奏响的是一曲悲凉的颂歌。“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这是郁达夫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 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 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

可以这样说,忧郁和爱国在郁达夫身上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和谐与统一:因为国运衰微,所以忧郁颓丧,所以感到北国秋“清静悲凉”;因为爱国,所以眷恋,所以颂秋。

二、如何教学“清、静、悲凉”

教学生阅读文章,我们依托的主要是文本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基础,而不是大量的资料论证。过多依赖教参资料会把知识教死,让学生失去学习探究兴趣。充分挖掘知识本身里面的思维因素、激励因素、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论语》里有这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很多资料这样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这种理解把分句之间理解成了一个顺承关系,让学生感觉三十自然“立”,四十自然就“不惑”,五十自然“知天命”,容易让人产生惰性。为了使这句更有激励意义和教育价值,我把分句之间理解成递进关系:“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定志向学习,三十岁时才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才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才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才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并且强调了四点:(1)如果没有十五的志于学和后期的坚持学习,就不可能有三十的“而立”;没有三十的“而立”,也许到五十岁六十岁还达不到“不惑”境界,更不要说“知天命”了。(2)可以看出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事,从不间断。(3)“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人生境界,是逐级提高的人生境界,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年龄阶段的代名词。(4)孔子这样的圣人到四十岁才达到“不惑”,我们普通人可能会花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更不能松懈。经过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的认识深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态度也积极了。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清、静、悲凉”时避开了繁琐的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介绍,减少求全的旁征博引,着眼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程度,着力文本语言的深度挖掘,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探究。

1、求真:即通过对文本多角度多方面的解读,准确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紧紧抓住《故都的秋》前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筛选出重要词句即可明白:对秋的感受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索”“颓废的色彩”,但对秋的感情是“总是好的”“赞颂秋”“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对北方秋的感受是“清、静、悲凉”,对北方秋的情感态度是“饱尝” “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抓住南国与北国秋的对比能更深入理解)。进一步梳理品味,就能明白 “清、静、悲凉”是悲凉颓丧感受,但作者有颂秋情怀。至于为什么,就是下一步探究的问题了。

2、求善:即从积极向善的角度去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写作目的,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所需要的一些思维角度和思维习惯。

《故都的秋》可以从爱国情怀和平民情怀两个方面探究情感。

(1)爱国情怀:抓住作者对秋的悲凉感受和颂秋的深情执着之间关系的一些语句,特别是倒数第三段里那个难以理解的因果关系句,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明白是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悲秋悲国的衰微,应爱国情怀而颂秋望国强盛。还可拓展一下,结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也是郁达夫复杂情感和爱国情怀的很好注脚。

(2)平民情怀:可以从文章选材上去探究,这平民情怀可以看成是作者体现爱国情怀的一个视角。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离老百姓生活很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3、求美:即在求真求善的基础上,努力感受作者叙述的情景和描绘的画面,在一个较高的境界欣赏品味文章深层次的美。

根据“清”“静”“悲凉”的感受,文章逐一描绘了故都自然风物的五幅画面:北国院内赏秋景、北国槐下知秋物、北国蝉底听秋声、北国雨后感秋意、北国秋清话秋果。在完成上述的探究后再来欣赏这五幅画面,就不会感觉那么单调和肤浅了,认识问题有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会感到景更美,味更足,情更浓,你就能深刻理解这句话:《故都的秋》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作者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悠悠的态度,以及由此而流露出的深切苍凉颓唐的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