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学生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学生案例分析

卢启春

广西 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隆安县第五中学, 广西 南宁 532799

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出后,其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移,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政策引领、创设了基本条件、奠定了发展基础,给乡村教育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一些在贫困地区无法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在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后,获得了新的生机。本文

关键词:学生教育 个案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

一、案例描述

小林(化名)是一个居住在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的,一位15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之前所住的乡镇较为贫困。小时候父母离异的影响,他便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之中,后母亲再婚。对方也是离异家庭,并带有一个年纪低于小林的女孩。本案主要采用访谈法,通过对小孩本人进行深入访谈,挖掘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帮助他找寻到改变自我的合理策略。通过对他的家人进行交流,我们能够发现小林主要存在以下不良表现:1、不受校规,在学校里就肆意地抽烟,且屡教不改。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周围的同学,被多次控诉和训诫后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2、常年旷课。原学校因有一处墙壁较为低矮,很多顽皮的同学经常爬墙逃学,小林也不例外。离开学校后,他总是和狐朋狗友三五成群,去附近的饭店内喝酒划拳,影响极差。他所用的钱皆是父母给他的生活费和零用钱,父母工作繁忙,对他关心甚少,就会相应地多给他一些零用钱。同时,因为家庭住址与学校距离较远,因此父母给他购置了一辆电瓶车以供上下学使用,可这也成为了他逃课时飙车的工具。总是在马路上肆意妄为地穿行,全然不顾交通法规,十分危险;3、经常爆粗口、不懂礼貌。他火爆的性子和与周围爱学习的同学格格不入的作风,常常被同学所提醒,此时他不但不反思自己、承认错误,反而对善意提醒的同学恶言相向。见到老师、其他同学的家长也从不打招呼问候,而是视其为空气,不予理会。

  1. 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因为是离异后又重组的家庭境况,母亲在离异后为了保证孩子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常常加班工作,以维持生计,这就导致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大为减少,而小林的父亲在离婚后几乎不与小林联系,这即导致了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教育,相当于在一个孤立无援的环境下长大,同时,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将教育孩子归于学校的职责,家长只需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即可,因此在小林人生三观逐渐形成的年龄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引;家庭重组后,小林同样没有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小林学习成绩差,在学校经常给家里惹祸,而反观年龄比自己小的妹妹,品学兼优,常常收到褒奖。在自己学习成绩与她相形见绌的基础下,父母又对妹妹关怀备至,尽力满足她的需求,而对小林,则常常是询问成绩,指责他又逃课,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林不仅生有自卑心理,还会逐渐发展成逆反心理和抵抗心理。

(二)学校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贫困地区的很多学校想要完成基础的教学工作都比较困难,更别提对其的行为作风进行教育。因为这些地方常常出现师少生多的情况,一个老师甚至要带几个年级甚至几门科目,这就大大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在备好课的同时,教师已很难有精力去关心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优先关注学习好、品质优的学生,以期能将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而对于成绩差、爱闯祸的学生,起初他们可能会加以训斥、批评、劝诫,可这些言辞上的压制并不会令学生发生多大改变,反而因此逆反、变本加厉。教师见沟通无果,可能就会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让家长去解决问题,或者甚至在他们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情况下,放任其所为。另外,以前学校,采用的是绩效考核制度,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影响教师绩效工资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会被教师忽视,甚至冷眼相待,他们的自尊心被严重挫伤,自然想要进行反抗,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三)个人逃避现实,缺乏学习动机

能问一下,为什么喜欢抽烟、喝酒、飙车吗?小林的回答时他在做这些事时非常自由,不用去考虑生活中的琐事,不用去理会父母的唠叨,看到老师、家长那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在与同伴的相处中,自由自在,谈天论地。他们常常会去思考之后的生活,倘若离开了这座县城,不再受到家庭、学校的约束,他会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潇洒快乐的生活。谈到这些,他眼里似乎闪着光芒。但当我提出,学习就是帮助他走出大山、逆天改命的良好途径的时候,他却反驳道,学习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无论自己怎么学习,也无法达到妹妹那样的水平,撼动妹妹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不喜欢的事,委屈自己又吃力不讨好呢?

  1. 矫正策略

  1. 家庭教育是关键

从我们与小林的沟通中不难看出,小林是十分在乎自己在母亲心中的地位的。父母离异后,他很多肺腑之言想要与母亲沟通,而母亲却终日忙碌于工作,始终不见身影,久而久之,这些话也被埋葬在了小林的心灵深处,成为了秘密。而当重组家庭组建后,小林感受到的是危机感,是母爱的日渐缺失和母亲对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的贴心照料。因此,作为小林的父母,应主动与小林进行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填补亲子关系之间的嫌隙。母亲可以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多与小林一起呆在家长,谈论日常生活的琐事,帮助小林排解生活中的难题,在节假日可以家庭集体外出爬山、野炊。在平日里,她也要多和小林进行沟通,内容不要仅限于学习方面,少对小林进行责备,更不要将他与妹妹甚至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要多加鼓励,对其取得的进步给予合适的奖励。父母都要为其做好榜样,提升小林的道德素养,鼓励他和别的孩子友善交往。平时注意对小林言行的矫正,让他慢慢改掉爆粗口的习惯。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倘若发现小林旷课,可询问他原因,循循善诱。

  1. 开展校内活动

在新学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中学后,学校环境改善了很多,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老师可鼓励小林参加他擅长的活动,帮助他培养在校的满足感。例如新生杯篮球比赛,小林热爱运动、身强体壮,常常旷课去打球,这样的篮球比赛正好给了小林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即便是一个天天挨批评的差生,小林内心也非常想要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小林势必会竭尽全力完成比赛。因为篮球是一个集体活动,需要团队的力量,所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能够逐步培养合作精神,与周围同学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互帮互助,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小林起初可能会对这些团队活动较为抵触,但稍加接触后,他也会被这些未曾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校园文化艺术节能让小林感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而不是总是旷课逃校。学校在组织的感恩党歌咏比赛前,可带领学生观看与党相关的露天电影,这能让小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品质和高尚精神,体会到扶贫工作带给自己的好处,明白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新的学校,亦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适时启示小林,抓住这个新的契机,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为社会所接纳的好青年。学校还可以通过印制校本读物,把中华经典诗词里的一些关于立志向、增自信、强斗志的经典诗词句辑录,学生可以在早晚读中多多诵读,通过耳濡目染,也可以达到提升自我的精神品质。

(三)注重家校联合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只在一处实施教育是不足够的,家庭和学校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探讨适合小林的教育方法,帮助其改正不良习惯。这需要班主任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分享教育境况,让双方都能对小林的改变程度有所了解。倘若学校配备有心理教师,还可让教师与家长多加沟通,分享一些心理教育相关的知识,随时关怀孩子的情感变化,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养。

最后,倘若学生还是拒绝参加校内活动,与学校、家庭关系恶劣,家长可将他送至县内龙翔学校特教班。龙翔学校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导师,能够洞晓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