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3

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赵兰 林海涛 云南省红河州农业学校 云南省 661199

摘要:没有从天而降的好老师,只有潜心耕耘、默默坚守的凡人。好老师,是怎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炼”成的呢?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好老师,是在日常的坚守中,以“一个中心”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具体做到“三传三培”,用满满的爱和坚定的信念“炼”成的。

关键词:好老师;“炼”;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承载着伟大的使命和担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呢?笔者认为,好老师是经过“1233”(即“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传三培”)的“千锤百炼”,最终才被铸成的。

一、“一个中心”引领教育方向

“一个中心”,就是教师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这条主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稳德基,方能树己树人,最终以高尚的师德引领教育教学工作。

1、师,无德而不立。

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个有德之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德无以为师,只有教师“德高望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是有效有益的。一个缺失了师德,或者师德败坏者,绝对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一个缺失了师德的人,是无法教育出有灵魂的人的。

2、爱,师德之魂也。

爱,是教师的灵魂。好老师,必然是拥有爱并且会爱的人。教师的爱,表现在爱自己、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教师首先要爱自己,然后才谈得上爱别人。一个不悦纳自己、不爱自己的人,是无法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的。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谁不爱学生,谁就不是好老师。学生,是教师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富有个性的鲜活生命体,不只是学习的机器,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们,他们绝大多数不爱学习、懒散、玩世不恭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无私的爱和宽广的胸襟包容他们、关心他们、呵护他们,用心守候,用爱感化,静待每一朵花慢慢开放。好老师,必然是爱教育教学工作的。爱,是教育的真谛,不爱教育,就干不好教育这份工作。爱教育,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恭敬严肃认真的态度,远离偏见、远离浮躁、远离世俗、远离倦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淡中追求深刻。如果教师急功近利,追求功禄名利,那么教育在成为某一些人的天堂的同时,也必然会成为另一些人的地狱。

3、修为自身,达济天下。

师者,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教师只有涵养修为、砥砺品德,才能率先垂范地做好表率,润物细无声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与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相比,教师的真诚、善良、谦逊、宽容等高尚品格,更令学生折服。教师的魅力,源于其自身高尚的品格。因此,好老师,必然是修身律己,时时处处是典范的。好老师,还是涵养忠诚、立志报国的。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辛勤努力,而作为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只要教师们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奋力砥砺前行,一定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更优秀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教师时时处处需用心、时时处处是楷模,教师吃得“苦”,才能坚守教育的琐碎与漫长;吃得“亏”,才能不负教育的崇高与神圣。

二、“两个结合”遵循教育原则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坚持两个结合,培养“三观”正、有能力、会生活的学生。

1、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与生活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学习本身就是生活,是通过不断的听讲、思考、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将习得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指导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一个教师单纯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掌握知识、考个好分数,那么他就会“为教书而教书”、“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凡是把学习与生活割离开、对立起来的老师,必然会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其教与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生活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幸福的一个过程。教师每天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工作上勤奋钻研、孜孜不倦,得心应手;家庭中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和和美美;闲暇之余,邀上亲朋好友琴棋书画、外出旅游等,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充实而快乐。这既是教师生活的常态,又是至高境界,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2、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地方,更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圣地,因此,好老师,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学生,正是“三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成不了钢筋和脊梁,但做好一砖一石一沙,也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高学历和文凭,但学有一技之长,也能报效祖国。

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不知不觉地犯下这样的错误:过分重知识、重能力,却忽视了素质修养、价值塑造。有的教师唯分数唯成绩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样样好,成绩差就样样差,很容易迷失在分数和升学率上。一个人,无论他的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如果他背叛了自己的亲人、人民和祖国,那么一切都是枉然。因此,我们不能培养有知识技能,却背信弃义、众叛亲离的没有人情人性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知识技能,也有道德品质、有健全人格、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三传三培”彰显教师本色

(一)“三传”,体现教师职责

“三传”,即传授知识、传承技能、传播文明,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

1、传授知识。

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只有教师有了“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一个不学无术、腹中空空无“墨水”的教师,是无法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及相关知识,同时也熟知基本的生活常识,不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既能够工作好,又能够生活好。

2、传承技能。

好老师,既是有渊博知识的学者,更是有精湛技能的工匠,不仅懂理论,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只会空讲理论、纸上谈兵的“教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不能丢弃传统技艺,教师一定要在守正创新中,把技能一代代传下去。好老师,除了教会学生专业的技能,也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学生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立、自强。

3、传播文明。

好老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一个老师,如果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出口成脏、邋遢龌蹉,那么学生一定非常厌恶他。相反,如果老师言谈优雅、举止端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学生必定喜爱有加,这样的老师,既释放文明风采,也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此外,好老师,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传递科学思想,带头摒弃陈规陋习、铺张浪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行为,积极倡导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环保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发展的新风尚。

(二)“三培”,释放教师魅力

“三培”即培养良好习惯、培育健全人格、培植家国情怀。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1、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成就人,坏习惯毁灭人。因此,好老师都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课后及时总结、阅读等习惯。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勤俭节约、适当运动、勤洗澡、勤换洗衣物、整理物品等。让学生既会学习,又会生活。

2、培育健全人格。

好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视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哲人说:“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人只有把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全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好老师都会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能接受并喜欢不完美的自己,即能悦纳自己;二是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有好的“人缘”,不管去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三是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不管身处什么境遇,都能积极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四是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五是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不随意让情绪“喷”出来、不随便乱发火,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六是有顽强的抵抗挫折能力。面对烦恼、困惑和挫折,都能以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毅力积极应对,痛并快乐着等。让学生,在学校里是个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中也是一个优秀的人。

3、培植家国情怀。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与家,我们的灵魂就无处安放。“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家和万事兴。新时代最高级的炫富是:家庭和睦。好老师,必然是重视家教,家庭和睦的。家是最小的国,只要每个小家庭都能幸福安康,那么整个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好老师,立家规、树家风、诫家训,整个家庭洋溢的是父慈母爱、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同舟共济、和和美美的幸福氛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富民强,不是高谈阔论、说一说、议一议就能实现的,而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好老师,必然是吃得苦、又吃得亏的实干家。因此,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平时的生活中,好老师都要在学生心里厚植“家国情怀”,跟学生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民爱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好老师,不仅教知识和技能,更注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来能让学生胜任任何职业。好老师,不改变原有的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既专业又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综上,一个平凡的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管时间怎样流逝、学生怎样变化,但教育初心永不变、教育使命永不忘、教育信念永不倒,历经无数的教育“循环”,经过漫长的“千锤百炼”,平凡的你一定会华丽转身为好老师,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2.李艳丽.一束光.红河教育,2020年第2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