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技术事实,提高专利检索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准确把握技术事实,提高专利检索效率

张娟 林梦娜(等同第一作者)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摘要:专利检索前准确认定技术事实,能提高检索效能,进而有利于后续基于检索结果开展专利布局、技术转让等。笔者结合检索实践,从正确认识背景技术、梳理技术发展脉络、总结分类号下文献三个角度来探讨把握技术事实的方式,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提高专利检索效率的经验。


关键词专利检索 技术事实 背景技术 技术发展脉络 分类号


引言

做专利检索时,检索人员均有这样的共识,如果对需要检索的专利所涉及的技术把握不全面,不仅容易导致需要多次补充检索,还可能造成由检索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甚至没有参考价值的情形。因而,如果能在专利检索时能正确认定技术事实,准确把握检索方向,那无论是检索效能,还是基于检索结果开展专利布局、技术转让等,均能获得很好的技术支撑。

由于大部分检索人员并非技术人员,对于创新体验较为缺少,很难系统掌握每个技术的发展情况。因而,对于技术素养的培养,对于专利检索是一个非常需要提升的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检索经验发现,在初步前,不要误把专利文件记载的背景技术当作现有技术,而是应当正确认识背景技术的作用,并及时梳理技术发展脉络,总结分类号下文献,能有助于首次检索效率的提升。以下将结合一些实际检索案例进行分析。

一、正确认识背景技术

专利说明书的背景技术部分,是发明人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并且会尽可能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1]。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阅读,检索人员能初步了解案情,并通过追踪引证文件,往往能够获得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文件。

如一件“一种基于颜色传感器的水果成熟度检测方法”的专利申请(以下简称案例1),其在背景技术中记载:针对水果成熟度的监测,国内的检测仪器很少,而且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目前水果成熟度的判断方法主要为:色泽、硬度、化学物质含量等。传统采用的有损检测水果成熟度,会对水果造成伤害,且传统的检测装置智能化不足,需要操作人员实地对水果进行检测,不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而本申请针对以上水果成熟度检测成本高、智能化低和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的问题,通过把TCS3200D和CC2430无线单片机组成的嵌入式无线采集终端放置在每个片区的植物水果枝条上,通过水果表皮颜色的采集,利用Zigbee技术实现无线通信。

通过对比背景技术和本申请的发明构思,案例1确实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能解决发明人所声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但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初步检索可知,无损检测是水果成熟度检测的常用方法,包括光学检测、声特性检测、电学检测、化学检测等多种方法,而在光学检测方法中,利用水果颜色实现成熟度进行检测是常用的手段,而Zigbee技术也是农业管理领域常用的技术。

由案例1的分析可知,背景技术只是现有技术的一部分,发明人出于突出自身发明创新高度的原因,往往记载与本申请的发明构思相关度低的背景知识,这时需要检索人员正确看待背景技术,通过初步的检索,实现对现有技术的正确认知。

二、梳理技术发展脉络

由检索经验可知,再次检索技术相似的专利案件,由于对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案件的检索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通过对个案的积累,转化成对各个技术的梳理,那么,必然能够提高检索效率。

如针对一件“超分辨算法的多层同轴全息显微成像系统和成像方法”的专利(以下简称案例2),其涉及全息显微成像技术,在背景技术部分,发明人只是泛泛地记载了现有全息显微成像技术的分辨率不高的问题。考虑到背景技术并未全面记载现有技术的状况,在检索之前,笔者首先对全息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了检索。由图1可知,全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克服了“孪生像”无法分离以及光源相干性低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目前,全息技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和非线性光学技术等相结合。

612c9ec7a390b_html_c02022f4bd490d27.png

1 全息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而数字全息相比于传统全息,通过CMOS或CCD将采集到的全息图像存储于计算机中,而后在计算机上模拟再现光的衍射来处理全息图像,实现被测物的重建和再现处理。由图2可知,无透镜式的数字全息成像技术是目前常用的重建技术,分为离轴全息成像和同轴全息成像,以及常用的数字全息再现算法和图像重建算法。

612c9ec7a390b_html_526578d326f66ba3.png

2 全息成像技术分类


通过对全息成像技术的梳理,笔者能够很快地判断出,案例3是一种无透镜式同轴全息成像技术,其图像重建采用超分辨率算法,因而在检索时,直接采用关键词“无透镜 同轴 全息成像”进行检索,快速检索到能够评述权利要求创造性的对比文件。

而对于具体的技术脉络梳理方式,可以去万方、CNKI检索相应的综述文章、硕博论文等,也可以去超星读秀检索相关的教科书,以及在专利库中,对所检索案件申请人、本领域重点申请人/发明人等进行追踪。

三、总结分类号下文献

分类号与技术是密切关联的,对各技术分支的分类号做好总结工作,能进一步加强对技术事实的认定,从而提升检索效率。

比如涉及X射线荧光分析的领域,笔者通过前期的技术梳理,大致掌握其技术发展脉络,其装置分为三种类型:波长色散型、能量色散型和非色散型。而与该技术相对应的分类号是G01N23/223,其为“G01N23/00利用未包括在G01N3/00-G01N17/00,G01N21/00或G01N22/00组内的波或粒子辐射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的下位二点组,代表“通过X射线或γ射线照射样品并测量X射线荧光”。笔者通过对申请趋势进行分析可知,1998年以前,专利申请的量较少,通过浏览这些专利文献,发现主要涉及X射线荧光相关的装置,1998年以后,专利申请量逐渐增加,申请的专利包括X射线荧光相关的装置,以及X射线荧光在各个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元素含量的测定、检测对象的制样方法等。

通过对这个分类号下的申请人进行分析发现,申请人比较分散,主要以公司申请为主,国内主要集中在江苏地区,国外主要申请人包括美国的X射线光学系统公司,日本的株式会社理学、日本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精工电子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及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且国外多以申请装置为主,国内多涉及检测方法。

通过对分类号下文献进行上述简单梳理之后,对于类似“一种高炉除尘灰分析方法”的专利,通过分析其技术可知,主要是利用X射线荧光进行检测,所以将检索重点集中在中文的专利库和非专利库进行检索,而对于类似“X射线分析装置和X射线分析方法”的申请案件,由于涉及装置,在中、外文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的同时,尤其注意检索美国和日本专利。

四、总结

专利检索效率的提升,依赖于检索人员对技术事实的把握程度。笔者结合自身的检索经验发现,在阅读专利申请文件时,不要误把申请文件记载的背景技术当作现有技术,而是正确认识背景技术,有利于正确把握发明构思;通过梳理技术发展脉络,能够判断出专利案件的技术水平;而对检索领域涉及分类号下的专利文献进行适当总结,能够快速了解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能帮助检索人员快速确定检索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3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