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于忠军

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63515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66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名。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中医辩证加减治疗。比对两种方法的应用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胃必素指标较参照组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率(90.9%)显著高于参照组(69.7%)。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有效率、转阴率(93.9%、81.8%)均高于参照组(75.8%、63.6%);研究组复发率(12.1%)显著低于参照组(42.4%)。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中医辩证加减治疗,更对症于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由此可见,该方法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辩证加减;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1]。原因包括:饮食引起的胃损伤、脾胃虚寒、寒气、肝胃不合、疲劳等;西医治疗方法很多,但存在复发率高、治疗不彻底的缺点[2]。本研究主要考察重要中医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66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名。参照组中23名男性,10名女性,年龄21至66岁,平均(34.1±2.3)岁;研究组中25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20至65岁,平均(33.7±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对未显示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治疗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1.2.2研究组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辩证加减治疗。使用调味的吴茱萸汤。主要药用香料有半夏10克,吴茱萸、当归8克,麦门冬、干姜、白茯苓、苦根、楠木香、防风、牡丹皮、甘草5克,北麻、官桂2.5克,加减症状。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将计数数据表示为百分比(%),并使用X2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6125e043117ec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血清胃必素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胃必素指标较参照组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必素情况对比 (6125e043117ec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33 461.2±20.4 121.2±15.5

研究组 33 453.2±21.2 78.4±10.2


2.2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率(90.9%)显著高于参照组(69.7%)。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对比 [n(%)]

组别 例数 腹痛 泛酸 餐后饱胀 缓解率

参照组 33 9(27.3) 6(18.2) 8(24.2) 23(69.7)

研究组 33 11(33.3) 9(27.3) 10(30.3) 30(90.9)


2.3两组临床有效率、复发率、转阴率对比

研究组有效率、转阴率(93.9%、81.8%)均高于参照组(75.8%、63.6%);研究组复发率(12.1%)显著低于参照组(42.4%)。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有效率、复发率、转阴率对比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复发率 转阴率

参照组 33 13(39.4) 12(36.4) 8(24.2) 25(75.8) 14(42.4) 21(63.6)

研究组 33 17(51.5) 14(42.4) 2(6.1) 31(93.9) 4(12.1) 27(81.8)


3讨论

从西医角度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炎,只要服用抗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起效比较快,但容易复发,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2]。近年来又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我院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脾胃虚寒症和感冒引起的慢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不足。吴茱萸汤是一种温热剂,具有温肝、温胃、减毒、止吐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肝胃受寒引起的感冒、胃肠虚寒等疾病。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整体、双向调节的临床疗效,可有效保护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有效改善胃肠道分泌功能,它从根本上缓解了容易复发的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耐药问题[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胃必素指标较参照组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率(90.9%)显著高于参照组(69.7%)。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有效率、转阴率(93.9%、81.8%)均高于参照组(75.8%、63.6%);研究组复发率(12.1%)显著低于参照组(42.4%)。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中医辩证加减治疗,更对症于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由此可见,该方法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阵.温脾养胃汤辅助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4):4546-4548.

  2. 谢渊.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及症状转归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4):207-207.

[3]郑昌银.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19,(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