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黄晓凯 何佳欢

启东市中医院眼耳鼻咽喉科 江苏 南通 2262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项目时间区间为2020年1月-2021年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接受治疗的52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照治疗期间配合的护理干预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26例,分析比对两组患者情绪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情绪质量评分下降更加明显,其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P<0.05。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治疗辅助,更有助于改善患者忧虑担心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效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较为多发的眼科疾病,发病症状包括头痛、恶心、视力骤减等,对患者正常生活干扰较为严重,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干预,可能导致患者失明[1]。因此很多患者会在疾病发作与治疗期间,产生较重的心理情绪负担,处于担忧、焦躁的心理状态,影响治疗配合。在治疗期间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说明疾病引起原因与治疗原理,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质量[2]。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入院确诊建档的52例患者为项目研究对象,组别为常规、研究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其中常规组男女病患比例为16:10,年龄区间为28~69岁,平均年龄为(48.71±5.30)岁;研究组男女病患比例为15:11,年龄区间为27~70岁,平均年龄为(48.63±5.57)岁。两组患者均已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协议,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治疗期间,对于被纳入常规组的患者结合其治疗需要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对于研究组给予心理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做好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依照其治疗情况为患者介绍治疗计划,包括治疗准备、治疗方案、住院部环境构成、医师信息、康复周期等,帮助患者了解治疗安排,及时解答其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建立较为客观的治疗期望。②情绪引导:每日注重护患间的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引导患者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渠道进行情绪发泄[3]。护理期间注重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做好病房卫生打扫与消毒,结合患者生活习惯,调整病房生活设施摆放,提高其取用的便利性,对患者做好陪护指导,要求其协助做好患者治疗监护,提高患者安全感。③康复训练指导: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指导患者尽早下床参与功能康复锻炼,通过快走、慢跑等训练提高自身免疫力,出院后按时来院复查,降低疾病复发率[4]

1.3观察指标

1.3.1情绪质量:采用SAS、SDS评估量表对患者焦虑、情绪质量进行评估,得分越低,患者情绪质量越好。

1.3.2护理满意度:结合我院满意度评估问卷进行数据采样,统计患者在护理环境、专业素养、服务实施、情绪引导四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每维度评分范围为0-25分,总分范围在100-85分为非常满意,84-70分为表满意,不足7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6125d303c60ec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表示,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情绪质量

研究组患者情绪评分相对较低要明显低于常规组,情绪改善较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SAS

SDS

常规组

26

43.21±3.45

42.47±3.88

研究组

26

38.74±3.25

36.71±3.54

t


3.73

5.59

P


0.00

0.00

2.2 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占比人数更多,满意度较高,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三。

表三.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常规组

26

9(34.62)

8(30.77)

9(34.62)

17(65.35)

研究组

26

14(53.85)

10(38.46)

2(7.69)

24(92.31)

X2


/

/

/

5.6410

P


/

/

/

0.02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具有一定的致盲性,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无明显的疾病症状。随病势的发展会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眼部肿痛感明显等症状,为患者正常生活学习产生严重干扰。由于疾病具有变化快等特点,因此很多患者会因担心失明而出现恐慌焦虑情绪,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做好照护引导,保障疾病治疗效率[5]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着重进行心理照护,发现患者情绪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均得到有效提高,表明心理护理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状态,提高治疗质量。研究发现大部分疾病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均与其存在治疗知识盲区,担心病情恢复有关。在护理期间,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可帮助其了解更多的疾病治疗知识,对疾病康复持有较为客观的期望值,减少不必要的担忧。而做好心理疏导,也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暗示,建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念,提高疾病治疗信心。

总而言之,在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绪质量,为治疗方案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爱林, 郭黎霞, 吕爱国,等.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J]. 眼科, 2019, 28(01):29-33.

[2] 金露. 基于疼痛影响因素分析的NBASS-APS护理模式对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疼痛所致焦虑抑郁的影响[J]. 四川医学, 2019, 040(012):1281-1285.

[3] 赵雪娇, 刘洋. 全程系统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 029(006):507-510.

[4] 董胜华, 江晓春, 吴彬.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早期干预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 2019, 027(003):270-272.

[5] 董胜华, 江晓春, 吴彬.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早期干预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 2019, v.27(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