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可行性分析

李慧婷

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抢救室 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可行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本院接收的急诊患者8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43例实施风险管理。将两组的焦虑评分、依从性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不完善率不良事件、护理投诉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可行性较高,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依从性,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质量管理;运用;可行性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此科室涉及的病情比较广泛,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且变化性较强,存在较高的护理管理风险,极易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如果产生差错,极易引发不可逆的损失,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有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现阶段,伴随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成为发展的趋势,风险管理属于预见性护理管理方法,借助分析与辨别潜在的危险因素,使患者的预后充分改善,进而使伤害尽可能的降低,促使医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急诊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在12h内的患者;(2)临床检查显示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3)意识清楚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沟通交流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2)病情危重且在研究期间死亡的患者。对照组(n=40):男26例,女14例;年龄20~71岁,年龄平均值(45.39±3.90)岁。疾病类型:酒精或农药中毒4例,消化道大出血6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重症颅脑损伤17例,其他6例。观察组(n=43):男28例,女15例;年龄21~72岁,年龄平均值(45.43±3.94)岁。疾病类型:酒精或农药中毒3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重症颅脑损伤18例,其他7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成立小组。护士长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所有成分为6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1名)。由护士长、小组长共同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摸底,并根据摸底结果、岗位职能,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6名责任小组组长(组员),主要对护理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把控。护士长组织交流会,1次/周,对上周护理过程中的缺陷、处理措施等进行通报。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对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最后讨论改进计划等。(2)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按照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借助演练的形式,使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促使整个科室的急救能力显著提高,保证遇到突发事件可有效应对;需弹性排班,科学配置人力与物力资源,把护理人员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急诊小组,另一组为接诊小组,急诊小组成员全天候保持联系畅通,做好急救相关准备工作;(3)培训。对入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其了解护理风险的内容,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包括掌握如何评估、识别、管理、处理风险等,同时对护理不安全事件、预防措施等科室常见情况进行培训,并掌握常规处理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转变并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使其谨记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服务思想,融入人性化护理措施,如护理操作前进行提前告知,争取同意后实施,以减少纠纷,同时重视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对急救药品、设备、护理操作等的培训,并定期考核(1次/月),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积极性。对护理人员书写规范进行培训,包括内容记录清晰、连续、完整,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管理。对护理人员的转送能力进行培训,提高其途中病情观察、药物核对、剂量指导、给药途径等的能力。

1.3观察指标

(1)比较管理前后急诊护理质量。根据科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医院相关管理内容、国家最新《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版》要求等,制定急诊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包括患者管理、服务态度、基础护理、应急能力、风险评估、规避纠纷、消毒隔离、执行规范8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2)比较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分别统计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缺点发生情况。(3)比较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量表评估,包括服务态度、业务水平、护理操作等7个方面,总分100分,>95分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分别于管理前后发放103例患者问卷调查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急诊护理质量)以61246d03b9832_html_ae54e9a64ed84568.jpg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用n(%)表示,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结论

护理风险就是医院救治时在护理操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护理事故,二是护理缺陷,三是护理差错,四是护理意外,护理人员一般因为技术因素、服务因素、重复因素与人文因素等引发护理风险。如果产生护理风险会加重患者病情,使患者受到新的损害,还可能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危及。因为护理风险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所以,预测与防范工作有较大难度。

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工龄短、责任感不高的护理人员护理业务水平不高,且部分人员缺乏急诊工作经验;未掌握沟通技巧,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操作;急救药品质量不合格、急救设备故障后未及时报修,导致抢救时间被耽误;因此容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本文研究中的风险管理小组由具备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可提升护理的专业性,较好地识别风险事件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另外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能够让急诊科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减少护理差错,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优化急诊抢救护理流程,能够提升分诊准确性,可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尽快得到有效的诊治,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强化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和风险安全意识,掌握急救设备的应用方法,有利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规避风险,且能够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在出现医患纠纷时可作为重要证据;急救药品和设备的管理可保障药品质量的合格率,确保急救设备正常运行,从而可避免延误抢救时间,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加强护患沟通能够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获得理解和支持,防止因家属的过激反应而出现风险事件。同时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治疗过程中存在候诊时间长、对就医环境或医疗条件不满等情况,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还应逐步优化科室就诊环境、完善硬件设施,注意改善护患关系,让患者有良好的就医体验,从而减少投诉的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钟足娣,李海清,冉婉. 急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3)

[2]曹雪娇. 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