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画面 悟诗情:巧用“意象”教学送别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想画面 悟诗情:巧用“意象”教学送别诗

沈林洪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215126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教师重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就是背诵,枯燥而乏味。然而,在送别诗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话送别、理解诗句读诗文、群文阅读研意象的形式,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意象,送别诗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送别类意象就有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本文就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想画面来学古诗,运用“意象”来悟诗情,上出了送别诗的一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话送别。

1.通过情境创设引出送别话题。课前,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导入:“你的好朋友是谁?”“如果你的好朋友要转学了,你会对他说什么?”从而引出送别诗话题,指导学生进行解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此时,教师分别从时间、地点、事件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并正确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再加上省略的人物“谁”送,从而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来理解了诗题。

2.结合课堂教学创设送别情境。课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话别:“同学们,下课了。今天与大家一别,不知何时能相见。此时,大家想对我说什么?”一男生站起来说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有学生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真正在诗歌的海洋中,做到了“学以致用”。瞧,师生通过一节课教与学的相处,学生已经将老师当成了朋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融入了送别诗的意境之中。

二、理解诗句,读诗文。

1.通过朗读诗文感受对仗之美。从指导学生读好诗题到读诗文,教师问道:“你发现读古诗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说,要注意停顿;还有学生说,要想画面。是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教师强调:在读诗时,一边读,一边要想象画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要古诗。话题一转,教师又问道:“这首古诗的画面中,你觉得哪儿最美?”从而指导学生理解“莲叶”“荷花”的美。在谈道“那荷花为什么这么红呢”时,有学生这样回答:“因为是在太阳的映照下,所以‘别样红’。我是从‘日映’知道的。”而此时教师则顺势进行指导:“同学们,他从‘映日’知道是在太阳的映照下,解释意思的时候,他把两个字的顺序倒了一下,在这儿‘映日’就是‘日映’。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成‘映日’呢?”这时,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对仗”。是的,教师将诗句变成了一首对韵歌进行朗读,使学生不但理解了“映日”就是日映,更通过朗读诗文体会到诗句中的对仗美。

2.指导学生质疑感悟送别之情。课上,教师在解读第三、四行诗句后,这样问道:“作者杨万里除了要告诉林子方西湖的莲叶荷花很美,还想要告诉林子方什么呢?”当学生说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时,教师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后进行质疑:“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什么还不懂?”有学生说:“毕竟是到底。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又有学生问道:“风‘光不与四季相同’中的‘四时’是‘四季’的意思。但是,六月也是四季中的一个时节,为什么作者说‘六月中的西湖是与四季不同’呢?”是的,六月中是荷花开的最美的时候,杨万里送别的时候正是西湖荷花最美的时候,所以六月中的荷花与其他时候不一样。这里的“四时”指六月以外的季节。此时,教师就抓住时机问道:“眼看好友林子方就要离开杭州去福州了,他看着满池的荷花。请你大胆杨万里想象一下,作者杨万里此时想对林子方说什么?”有学生说道:“林子方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希望你像荷花学习,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不丢失自己本来的品质。”通过朗读诗文质疑讨论,学生感悟到了在诗中那浓浓的送别之情。

三、群文阅读,研意象。

这首诗,是送别诗,而全诗没有描写送别的场面,只写了景色。于是,教师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是不是偏题了呢?”此时,当学生谈到借景抒情、借景喻理时,而教师又是这样解读道:作者借满池的莲叶荷花送别,西湖的莲叶荷花在杨万里的笔下有了情意。而作者杨万里是最擅长写景的。他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都能成为了他诗中的主角,他一生写过9部诗集,存诗4239首。而今天学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了千古名句。古诗中,有很多诗人都会和杨万里一样,借用诗中的景物、事物来表现作者当时的情感,这种写法就是“意象”。

1.通过比较阅读品意象之美。课上,教师说查阅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发现有这样两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指导学生品味思考:“这两首诗中,作者借用了哪些景物、事物来表现自己的离别情呢?”《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即留,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相送的习俗,是送别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而《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诗人借水表达离愁,在送别诗中也很常见。通过一首诗带一组诗的形式,学生在送别诗中品味意象之美。

2.补充材料《送别》唱意象之诗。课后,教师这样小结:“同学们,在送别诗中,诗人不仅会借助景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情绪,还会借助地点、与送别有关的事物等。”此时,教师给大家推荐了我国艺术家李叔同的《送别》。《送别》这首词,是对我国古典送别诗的典范,它将送别诗中常用的景、事、物的意象全部包含进去了。这时,教师提议:“今天我们交流的送别诗中意象‘水、酒、柳’在这首词中都有体现。那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词吧。”此时,当音乐响起,学生们唱起《送别》时,意象回荡其中。

当然,关于“意象”一说,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还是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本首诗的“意象”也确实很难说。江苏省特级教师唐晓芳老师指出,古诗教学还是要强调:适切、适度、适合!是的,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感悟诗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深情地吟诵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诗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