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椎改培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0
/ 3


红椎改培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卢家德

广西 国营平乐县广运林场 542412

摘 要:红椎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广东等地,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供热量和家具制作等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它在生长过程中还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红椎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现存的珍贵树种之一。为此,简述红椎的生长特性及应用价值,并对红椎的栽培技术及种植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椎改培 问题分析 对策探讨 

  1. 红椎生物特征分析概述

红椎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1]。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种植红椎。一号红椎树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等地,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于民间。红椎树原产于南非,生长于炎热地区,以人工栽培为主。所以中原地区大多数的椎树种太小,不宜大面积种植。那时候,主要是用来观赏或植树造林的,并不能体现其商业价值。此后,中国广东、广西等地因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十分适合红椎生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红椎种植地。

红椎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和顶极群落种,树体高大,干型通直,树高30多米,胸径大于150 cm,为天然分布中心地区树种,寿命长,树龄在100年以上。根据调查,福建华安林林龄348年的红椎天然林,树高21.9~23.7米,胸径20~30 cm,4~18 cm,胸径6~14 cm,材积10~27年,38年生红椎未成熟。人工林的生长过程与天然林相似,在集约经营的人工林中生长较快,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热林中心")经过30多年的调查,发现优势木平均胸径为1.6 cm,是普通木的1.5倍。天然更新能力强,可利用种子的萌发更新和根蔸的萌发更新。人工林的开花时间可长达10年或20年左右。在光照和林分适宜的情况下,自然更新的红椎幼苗和幼树可以密集丛生[2]

红椎是南亚热带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种,光照适应性强,耐阴性幼树和成熟树。在更新林冠下的幼苗中,幼树可在弱光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随树木年龄和树体生长而提高。据姜英等(2013)研究,适当遮阳条件下,2年生红椎幼苗的生长量比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量明显加快,苗高在30%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地径在80%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利用1年生苗全光照采伐迹地造林,红椎幼苗也能正常成活,但光照强烈时,幼树侧枝发达,枝条粗壮,枝条大,主干削尖,干型稍差,出材率低。光线也会影响红椎的繁殖周期,当光线充足时,10年生人工林即开始开花结实,而位于群落亚林层以下的幼树,由于光线较弱,即使超过20年也不能开花结实。侧方皮萌可抑制红椎侧枝生长,形成通直、圆润、干型,同时可引导顶梢向上伸长,促进树高增长,增加木材产量。

2~5年生长红椎林是指从迹地植苗更新(或在荒山造林)到幼林郁闭期的林分生长点,通常是造林后1~7年的林分生长点。在植树造林后5~7年,幼树以单株个体孤立状态生长,初期地下根系生长快,幼树冠幅在地下比在地上长得快,很快就发展成较发达的根系;地上部分顶梢生长快,且侧枝发达,枝条密集,树冠呈尖塔形或窄卵形。

10年生林分为快速生长期。林分郁闭后,林木树高、胸径迅速进入高速生长期,是林分从幼树个体生长期向群林生长期转变的过渡阶段,林木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益竞争关系。树木枝叶仍在迅速生长,叶面积增长迅速并达到高峰,林下透光率越来越低,导致地被植物密度急剧下降: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高峰出现,树木胸径连年生长超过1.5 cm,树高连年生长超过1.5 m,幼树开花结果。林龄8~14年。

30年生红椎在林木个体之间由互利性竞争关系转变为相互排斥互害竞争的生长发育阶段,林木自然整枝较强,径级分化明显,林木在生长发育方面可明显区别优势木和被压木,在个体品质方面可区别优良木和劣质木等特征。该阶段始于林高平均年增长率最高之后的第三至第五年,最终林分蓄积量达到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主要树种平均胸径为林分平均胸径1.3倍以上。

近自然林红椎阶段时期,林分层次发生了明显的垂直变化,初步形成了异龄复层林,树种组成日趋丰富。林下更新树种主要为红相天然更新小苗,由早期逐渐生长为小树(或其它树种的小树),中后期部分红椎更新小树进入次林层,红椎目标树径级逐渐达到目标胸径。森林年龄26~60岁[3]

  1. 红椎改良种植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土壤肥力不足,培养红椎大径材需要林地士壤较高的肥力和水分含量。林地造林更新应考虑的条件因素:东部低山丘陵或沿海台地地区海拔在600 m以下,西部地区海拔在400 m至900 m之间,土质呈酸性,母岩如花岗岩、砂岩、变质岩等发育,酸性红壤、黄壤、砖红壤较多;而河沟谷地、山坡下部,立地较好,土质疏松,厚度在80 cm以上,温润肥沃。红椎的生长与土壤水分有很大的关系,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有利于培养大径材。

其次,林分设计不合理。在林分设计上,优质立木比例较大,即每公顷优质立木株数应达到120株以上。优质立木指生长旺盛,健康无病虫,无损伤

,在同龄林中处于优势林地位,其胸径一般不低于林分平均胸径的1.2倍;干型品质较好,通直度高,主干饱满,无低分(或分叉高达8 m以上),自然整枝良好,粗枝(枝基径大于同一部位主干直径的三分之一),着生部位高度最好在离地面8 m以上,至少4 m以上。

林木类型划分是目标树单株作业的基础,根据经营目标及林木分化情况,将林分所有林木划分为以下4大类:

其一,目标树。目标树是指能够满足森林经营的最终目的,并决定森林发展方向的林木。目的树一般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具有生命力强、长势旺、干形直立、材性好、实生性好、无损伤或损伤少等特点。在自然落种率达到目标径之前,要长期保持目标树,直到实现自然落种率的更新。

其二,干扰树。干扰树是与目标树相邻的一类树木,它对目标树的生长有不良影响,需要在最近或未来的生长周期内选择使用。这类木材也是生活力较强的优势木,但属于形质较差的林木,如干型弯曲、枝条粗大、冠形不良或树干明显损坏等。干扰树的培育和采伐可以收获部分商品木[4]

其三,特殊目标树。特殊目标树也称为生态目的树,这些树种一般可以发挥增加林分混交树、维持林分结构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等特殊作用。

最后,一般林木。一般林木又称一般树,是林分中除去目标树、特殊目标树和干扰树以外的其他林木。目标树经营作业中此类林木不做任何标记。森林抚育过程中可根据经营需要和市场情况适当间伐部分一般林木。

  1. 树种改培问题解决措施探究

3.1 目标树的选择与分析

选择和培育目标树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技术,根据森林的具体类型、特点和林龄,可以进行选择和培育。一般来说,人工纯林最好是一次选择,混交林结构比较复杂,林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如林分中出现林隙较多、优势木天然整枝力偏低等情况,也可分两次选择。优势木平均树高达15m以上的红椎同龄纯林,林龄处于林木质量选择阶段以上,林木径级大小分化趋向稳定,且满足以下条件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林分,可按设计的每公顷最终保留目标树株数(90株),开始进行一次性目标树选择。若红椎纯林或混交林处于林木竞争生长阶段,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林分,可分两次完成目标树选择。第一次为初选,第二次为终选。

①郁闭度为0.8左右,林分中有较多林隙,目标树种优良木在林分中的分布较均匀,优势木粗枝多、冠幅大,目标树林木迫切需要人工修枝。

②混交林中的红椎优势木受非目标树种生长压抑,出现树冠上方或侧方被压,冠层枝叶稀疏或出现明显偏冠。

③由于林分密度或立地差异较大,林分中林木径级分化呈现空间不均匀性,或林木分化尚未稳定。

④优势木平均树高小于15m,但主林层出现明显的优势木和被压木,被压木数量超过林木总数的30%。

目标树初选5年后(最多不超过10年)开始目标树复选。按上文中目标树判别标准对初选目标树进行复核,剔除生长量较小或出现损伤、病虫害的初选木。如出现比初选目标树生长更好、条件更好的优良木,应将其替换较差的初选目标树,最终每公顷目标树数量达到90株。

3.2 干扰树的选择

干扰树的选择在完成目标树选择之后进行。干扰树须在经理期内(我国南方的经理期一般为5年)选出和标记,并于近期内伐除森林抚育疏伐的林木。随着林木生长,林木间生长空间会产生新的变化,干扰树也会不断出现,因此干扰树的选择与伐除是目标树长期培育的森林抚育措施,井一直持续到目标树成熟。

选择干扰树时,应站在目标树处环视四周,仔细观察目标树树冠形状及自然整枝情况,判断是否受到相邻木树冠压制,并预估未来5年内目标树与相邻木树冠的动态生长趋势,确定相邻木是否可标记为干抗树,具体方法如下:

(1)依据目标树树冠形状判断(水平方向)。已对目标树的树冠产生较严重挤压,即已经造成目标树偏冠,则判断离树冠受压方向最近,且生长势较为旺盛、树冠发育较好的最近相邻木为干扰树。
(2)依据目标树自然整枝情形判断(垂直方向)。林分平均树高为15m以下,目标树自然整枝强度较高,冠高比大于0.5的高度郁闭林分,在目标树周围选出与其树冠最为接近,且目标树树冠明显受压扣,侧枝生长不良,枝叶稀疏,甚至干枯的,该方向的相邻木为干抗树.
(3)依据上坡林木树冠遮盖情况判断(邻木部位)。山坡地形的林分,目标树上方相邻木树冠已出现或近期内将覆盖目标树树冠.

  1. 结束语

华南的气候条件为红椎的繁衍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种植大户要充分把握红椎的特性,深入研究红椎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重视红椎的旅游开发及红椎的种植等相关附加产业,促进种植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碧山,黄立新,张宋英,余栋华,许伟兵. 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对策[J]. 绿色科技,2019,(21):187-188+190.

[2]吴军,蒋建潮,胡飞,徐永宏,钟志真. 建德市珍贵树种主要种植模式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7,(07):163-164.

[3]苏月秀.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