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边坡崩塌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岩质边坡崩塌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熊诚 郑良辰

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近些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降雨频率和降雨强度显著。加之人类活动日趋频繁,致使岩质边坡失稳,进而发生大规模崩塌。碎石肆意散落,树木遭摧残,道路被损坏,房屋建筑变得满目疮痍。倘若那时底下正好有人,幸运的话受轻伤,不幸的话受重伤,甚至死亡。为了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岩质边坡崩塌展开研究。

关键词:岩质边坡崩塌;地质特征;稳定性


前言

崩塌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受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崩塌灾害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加[1]。灾害一旦爆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就算没有亲身经历,光看画面就会让人印象深刻。面对如此境况,中央提出“抓好防灾减灾救灾”的口号。作为一线工作者,理应积极采取行动。本文以岩质边坡崩塌为例,先阐述地质特征,再分析稳定性。

一、岩质边坡崩塌地质特征

(一)形态特征

岩质边坡崩塌的形态特征比较明显,仔细勘查现场后发现,边坡失稳点不止一处,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通过进一步分析,能够找到分布规律,失稳现象多出现在矿产开采边坡。这类边坡的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削弱了其抵抗外界的能力。除此之外,开采顺序毫无章法,产生了高程差,还造成了坡度的增加,这无疑会给崩塌的形成提供了温床。在学术界,对岩体完整程度评价有一套标准。按照相关要求去实测,岩体的危险等级不低,换一种说法就是稳定性比较差。

对坡体的物质进行勘察,多数情况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粘性土,二是灰岩。其中,在粘性土中含有不少碎石,这是导致土体结构松散的罪魁祸首。土体连接不够紧实,在外力作用下就容易发生脱落。灰岩本来是埋藏于地下,人类过度开采,导致灰岩露出地面。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容易生成溶蚀构造。在这样的环境中,植被很难生存。随着覆盖率的降低,坡体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二)变形特征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矿产开采企业为了追求最大效益,往往不会采取加固措施,而是选择直接开采。这样做会招致两种后果,一是坡度不断变大,而是岩体完整性遭到破坏,稳定性随之降低。在野蛮开采过程中,不仅会出现小规模垮塌,岩体表面还会产生裂缝。起初,裂缝的数量很少,也不深。如不加以处理,无论是长度、深度,还是数量,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发生大规模崩塌。

二、岩质边坡崩塌形成机理

(一)强降雨诱发

这些年,多地区的天气异常,强降雨频频出现。在降雨集中期,岩质边坡崩塌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由此推断,强降雨是诱发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降雨会对岩体表面进行冲刷,使其结构更加不稳。同时,雨水会渗透到岩体内部,软化现象就此生成。不管是残积土层,还是坡积土层,都失去了胶结作用,从而让岩体无法抵御雨水的冲击力,不断脱离。一开始,脱离的碎石体积比较小,到后来,大块碎石纷纷离开原有位置,向山下涌去。在雨水的侵蚀下,坡面更加光滑,摩擦力逐渐减小。碎石在其表面可以畅通无阻,这也为何崩塌灾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

(二)人类活动诱发

未开发地区的岩体边坡,很少发生崩塌。就算是发生,规模也不会太大。究其原因,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比较高。在发生崩塌后,会快速进行自我修复,重新进入稳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不仅使开采活动增多,开采强度还增大。在开采时,没有考虑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形态发生变化,就无法保持稳定状态。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会产生荷载。当达到边坡的承受范围后,崩塌就会形成。岩体本身无法阻挡崩塌的发育,人类也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在人类还未缓过神时,大面积崩塌事故就已发生。到那时再采取行动,只能降低损失,而不能将灾难叫停。

(三)地质结构诱发

地质结构和崩塌灾害息息相关,地质结构越稳定,崩塌的概率就越小[2]。来到灾害现场,随处可见长石和石英。相比较之下,这类岩体很脆弱,容易出现风化或溶蚀现象。在风雨同时作用下,边坡岩体就会变软,稳定性急剧下降。在一些地区,岩体还需受到地下水的冲刷,失稳是早晚的事。

三、岩质边坡崩塌稳定性分析

根据以往经验推测岩质边坡稳定性,结果往往不够准确,无法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因此,需要使用科学方法,全面了解岩质边坡的状态[3]。第一步,正确选取试验参数。在这件事上,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到现场进行勘察。砂岩的形态有三种,分别是强风化、全风化、中风化。先在天然状态下,获取各自的重度、内摩擦角、粘聚力,再获取饱和状态下的数据。除了要搜集砂岩信息外,还要了解素填土的各项数据。第二步,确定潜在滑移面。相较于获取参数,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更强,所以要安排专业人员,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崩塌机理。比如说,将目光聚焦在基岩面埋藏情况上,从岩体构成视角出发。分析的越全面,潜在滑移动面的分析越准确。倘若计算值小于1,说明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较差,应立刻采取行动。倘若计算值大于1,说明岩体边坡暂时没有发生崩塌的风险,应时刻关注边坡的情况。

不同的地区,岩质边坡的情况有所不同。面对稳定性较差的边坡,应第一时间制定方案。治理方法有很多,至于选择何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本文提出一种方法,即锚索+格构梁。此方法的优点在于,施工难度不高,可显著提高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锚索可分解成两部分,一是自由段,二是锚固段。其中,锚固段提供抗拉拔力。在设计锚固段时,要对长度、直径等要素进行控制。格构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坡面土压力。当岩质边坡的土质较差时,除了要布设格构梁,还要增加钢筋混凝土面板,再用锚索将二者连接到一起。能否充分发挥支护作用,还要看准备工作是否做好。一方面,对土层进行核对。设计人员要亲临现场,全面了解岩质边坡的土地环境,以此为依据设计锚索和格构梁。另一方面,对成孔方式进行选择。当前,锚索成孔方法有不少,如空气潜孔锤,泥浆护壁钻等。倘若岩质边坡比较干燥,适合使用空气潜孔锤。倘若岩质边坡的土质出现软化现象,泥浆护壁钻的使用效果更好。

四、总结

强降雨、人类活动诱、地质结构是引发岩质边坡崩塌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岩质边坡崩塌的形成比较复杂,在分析时要全面考虑。在研究岩质边坡稳定性这件事上,不能凭空猜想,而应脚踏实地搞调研。调查对象有两个,分别是砂岩、素填土,主要参数包括重度、内摩擦角、粘聚力。经过综合考量后,确定潜在滑移面。再通过系统计算,判断出岩质边坡的状态。倘若稳定性好,只需做好监测工作。倘若稳定性差,则需要采取措施。采用锚索+格构梁,不失为一个良策,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岩质边坡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罗越,刘江伟等.石佳矿山高边坡崩塌特征与失稳模式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4):90-98.

[2]李子光.岩质高边坡崩塌特征和设计治理案例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21(05):3-6.

[3]詹亚辉,杨国华,钱建立,黄学谦.作龙寺矿山岩质边坡崩塌形成机理研究[J].陕西水利,2018(0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