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英语演讲课程中思辨分项技能培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3

理工科英语演讲课程中思辨分项技能培养的研究

顾斌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提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目标。本文将思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和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演讲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思辨分项能力,以期待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量具 英语演讲

(该论文受2020年北京市教委基础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10052972027,项目名称:理工科专业英语演讲课程中思辨分项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该论文为其阶段性成果)


1.思辨能力及英语演讲研究背景

1.1 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又译为批判性思维、明辨性思维或是思辨思维。美英法等国家将思辨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培养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课程改革必须包括在多元文化下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思辨能力以来,随着国内学者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人已经意识到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2010年5月5日,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应该“营造独立思考和用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并且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大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1.2 我国思辨研究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源深教授(1998)指出由于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不科学,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容易患上“思辨缺席症”,在辩论和说理时,常常无话可说。这是国内首次谈及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一虹(1999)也指出思辨能力的缺失是中国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短板,传统外语教学过于重视字词,忽视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思辨能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有些学者对国外的思辨测评量具进行翻译和修订,如罗清旭等学者对加利福利亚思辨人格倾向问卷(CCTDI)进行了翻译以及信度、效度的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等在加利福利亚思辨人格倾向问卷(CCTDI)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人格倾向测量表(中文版)(CTDI-CV),现在该量表在国内思辨能力研究中使用广泛。

国内学者也对思维能力分项技能测评量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文秋芳教授在国外思辨能力双维结构和三元结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层级模型。层级模型简化了双维模型,将认知能力分为分析技能、推理技能与评价技能。分析技能包括了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技能;推理能力包括质疑、假设、推论、阐释、论证等;评价能力分为评判预设、假定、论点、论据、结论等。层级模型也简化了三元结构模型中的10条标准,将其设为5条,即是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文秋芳教授将其作为构建思辨恩利量具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了国外诸如加利福利亚思辨人格倾向问卷、加利福利亚思辨技能测量量表、华生-格莱泽思辨评估量表等七中思辨能力量具之后,结合我国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现实情况,在研究中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效度高信度好的两类量具。第一是采用客观题型的思辨人格倾向问卷;第二是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思辨技能量具。该论文将以文秋芳教授的研究团队所制作思辨理论模型和量具为基础对英语演讲活动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展开研究。

1.3 英语演讲

“演讲”,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 “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在现代社会,演讲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为了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所持有的观点和所从事的工作与更多的人分享,演讲者必须在公众场合现场或是借助媒体清晰地、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演讲不仅锻炼表达能力,还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在团队中沟通交流能力。对于大学生,英语演讲体现了他们的综合实力,有助于开拓思路,提高自信。英语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密切相关。四川大学校长石坚在《演讲的力量》中曾说:“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除了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之外,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思维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因此,培养一个有思辨能力的英语演讲者适应我们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不仅在英语专业开设演讲辩论课程,而且也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推广到非英语专业。这门新开设的课程将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语言训练提升到了思维训练层面,从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法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交互式教学,演讲课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更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融入思辨分项技能培养的英语演讲课程教学实践构建

英语演讲课程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册作为讲授内容。该教材视听说素材均取自TED演讲,新闻报道、专题讨论等。课上选取其中的TED演讲讲授,篇幅为800词到1,000词不等,内容涉及到科技、建筑、医药健康等诸多领域。TED演讲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演讲技能和批判思维能力,分为看前,看中和看后三部分组成。看前部分涉及TED演讲者以及演讲者的所传播知识的介绍。看中练习包括看梗概,细节和词汇等练习。看后由思考题组成,引导学生反思演讲的内容和思想,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个单元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围绕该单元TED演讲主题所展开的一个3分钟的演讲。学生为北方工业大学19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110名,专业涉及管理、会计、国贸、自动化、建筑、城规等。每班大约50名学生,学生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每个小组4~5人,小组内分工合作。

该课程授课内容的选择主要遵循文秋芳教授团队的思辨能力理论框架,将以下几个部分囊括到课上演讲训练设计当中:1)分析技能:阐释、解读、归类、比较、识别;2)推理技能:预见、推理、解释;3)评价技能:检验推理、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我们在这些技能中进行甄别,参考2015年孙旻的《英语演讲活动中的思辨分项技能》,我们在该课程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培养思辨分项能力:选题;信息收集、讨论与论证;写稿;做演讲。

我将以《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册的Open-sourced blueprints for civilization为例,展示在演讲教学实践中对于思辨分项能力的培养。Open source,译文开源,全称为开放源代码。开源软件公开软件源代码,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得,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修改和学习,甚至在网络中重新开放。演讲者Marchin Jakubowski是一名农民兼工程师,他创建的网站Open Source Ecology(开源生态) 是一个由农民、工程师和支持者组成的网络社群。在网络社群中,他们建立了全球村建设组件(Global Village Construction Set ,GVCS),这是一个开源、低成本的机械技术平台。平台提供50 台不同的机器雏形,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网站上免费下载,免费在线分享机器的设计。开源生态的好处是:开放资源,低成本,模块化,用户可自行维修,DIY,高性能,灵活的装配等。

考虑到学生思辨能力受其专业知识的影响,我们将这一课的演讲任务确定为:Please incorporate open source into you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work together with your teammates to design an open sourced app or product.(将开源思想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队友设计一款开源应用软件或产品)。在学生选题前,教师会发放演讲评分表。里面包括了诸多方面的评价。如:演讲稿的结构,开头,结尾,语调,停顿,体态等各个方面的评价。学生在准备演讲之前,了解标准,并按照标准执行。

2.1 选题

选题时需要调动演讲者的分析技能。演讲者解读并阐明观点,真正明白 open source的含义,意义、价值观、规则等等;确定该演讲的目的;分析听众的构成特点,他们的知识北京、态度以及需求;推断话题与观众的相关性以及演讲者自身对于演讲话题了解的深入性。在该任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介绍了一款开源在校学生生活成本控制软件;建筑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一款开源小户型公寓等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跨专业的小组,组员是2个法学学生和3个城规专业学生,他们结合两个专业特点设计了一个可以按照需求随意变换空间的律师事务所,体现了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关于这些话题,学生们会在课间对观众们进行问卷调查或是问询,满意度达到85%以上即可确定下来作为演讲的题目。

2.2 信息收集、讨论与论证

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团队合作,收集查询与所确定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在信息采集中,要注意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注意所采集的信息不能单一,尽量找到与所陈述话题的多个视角。通过这些信息,能够丰富我们了解所阐述问题的多个角度,通过组员之间的分享、比较、讨论,我们可以确定阐释问题的角度,论证的方法,如我们是用问题-解决方案,还是优劣势比较,还是只是对产品进行描述。

根据已确定的话题,演讲者和其所在团队经过资料汇总,讨论后进行信息筛选,可以确定演讲的总的框架。以自动化小组设计的Hover board为例,他们确定的结构为:1)介绍传统的hoverboard以及它的不足;2)新设计的hoverboard的创新改进之处,灵感来源,开源体现在什么地方;3)操作或使用步骤;4)未来展望。每个小组在本任务中都采取的是Problem-solution方式,演讲目标明确,论证思路比较清晰。

2.3 写稿

统一思路后,各小组着手写稿。期间,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演讲开头的各种策略。小组内讨论决定开头怎样唤起观众的兴趣:提问,讲故事,还是举例等。

其次,演讲稿需注意内部微观结构。大框架确定后,注意每段内部逻辑和微观结构。每一段需有topic sentence 和supporting evidence.在句与句之间,注意连接词语的使用,用because,therefore,although 等词语让观众在听演讲的过程中能够明白演讲者的意图。

由于这次演讲任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演讲稿中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方面的词汇。教师在课后引导学生在演讲稿中要注意专业词汇的处理,如可用概念阐释或用比喻等方法,是观众在听演讲的时候能够容易地理解该词汇的意思。

2.4 做演讲

这一阶段包括两个部分:预演和正式演讲。在预演中,教师会在课后辅导中指导学生在演讲时要注意声音的控制:音量、音高、速度、语音的变化以及停顿等。因为演讲课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会过分追求发音,而是鼓励人人参与。演讲者身体语言也很重要:穿着,手势,与观众的眼神交流等等。另外,鉴于该次演讲涉及到学生的创新产品,为了帮助观众了解所涉及的产品,我们要求学生使用visual aids,即视觉帮助,演讲人会通过PPT呈现产品的外观,内部结构,开源的部分,操作方法等等。这样观众能够获得直观印象,唤起观众的兴趣,避免观众注意力不集中。在演讲中,教师也会引导演讲者关注观众的变化,用音量或者手势再次唤起观众的兴趣。演讲完后,演讲者需对观众的提问进行回答。观众同时对演讲进行点评并按照老师提供的量表打分,并给出最后得分。


3. 结语

英语演讲课超越了单纯语言训练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将语言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很好的教学范式。经过一个学期的演讲实验性教学,学生不但了解了演讲的要求、策略和技巧,而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在演讲准备过程中和演讲中的思辨分项能力,学生的分析技能,推理技能以及评价技能都有了长足进步。当然,演讲课也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如班级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太大等,这导致了小组活动中有些不和谐的矛盾。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会进一步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文秋芳,2012,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孙旻,2017,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个案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Stephen E. Luca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应洁琼、丁宁,2020,基于虚拟社区分项思维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84-87。

黄源深,1998,思辨的缺席 [J],外语教学与研究 (7):1-19。

高一虹,1999,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J],国外外语教学(3):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218/73746174.shtm

作者简介:顾斌(1974--),女,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公共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联系方式: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5号 北方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邮编:100144

电话:13552503793

E-mail:gb09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