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2

浅析 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王珏

身份证号: 62010219820318****


摘要: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大量能源的消耗,人类为了获取能源,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因此需要在建筑学设计中引入生态意识。近些年,我国建筑企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明显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也得到了有效完善。

关键词:解析;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


1.有关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基本阐述

1.1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是指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将自然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利用,从而创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并且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利的建筑形式。在生态建筑设计阶段,需要遵循建筑和自然二者和谐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原则,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时,一般都会应用到多种学科。通过多种类型学科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建筑实现良好通风,提高住户体验,也能达到智能控制的目标。与前者不同,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是把建筑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态体系,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类型的物质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让它可以在日常的物质循环内保持相对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对于生态建筑设计而言,此类设计理念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对附近环境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因为经济因素,在一些示范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能会融入生态意识,然而绝大多数常规建筑不符合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标准。

1.2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特性

对于建筑学中的生态意识而言,生态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表现形式,它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一般情况下,所有建筑设计都应当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操作:首先是对纲领进行确定,其次是对要求进行规范,最后是进行方案设计。由于上述步骤和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并不矛盾。因此,仍然能够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生态环境设计。但是需要着重关注的一点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保证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核心理念。另外,将时间维度作为基础进行生态建筑设计能够确保此项活动顺利开展,在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完成提前设定的指标,可以将生态建筑设计总结成以下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吸收阶段,即相关资料的获取过程;第二阶段是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向进行确定;最后一个阶段是信息反馈阶段。如果以空间维度为基础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存在阶梯性特征。作为最基本的一个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建筑设计不只是包括常规建筑设计中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抽象复杂模式。

1.3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在开展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对以下两个原则进行准确把握:第一是自然环境保护原则;第二是人文环境保护原则。资源平衡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以此为基础通过最小投入来获取最大效益,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现阶段在所实行的生态建筑设计规范以及标准之中,各个国家都还没有形成关于安全、材料、排放的统一标准。虽然中国的生态建筑设计相关标准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生态建筑设计在具体应用时依然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人文生态因为没有硬性指标,所以在设计过程中精准掌控指标的难度较大。另外,在生态建筑设计选址时,一定要利用区域之中现有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基于以人为本原则,通过科学设计,充分展现建筑蕴含的生态美。

2.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的具体应用

2.1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学设计相互融合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建筑学设计中,是生态意识在建筑学设计中最为直观的体现,建筑师必须要形成生态意识,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引进生态策略、运用生态意识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2低能耗

建筑设计展现出的低能耗特性,有助于保护环境。在建筑设计时,需要精心挑选建设地址,同时全面调查项目区内的自然资源,根据调查实际结果和环境具体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建筑设计规划。与此同时,将最大程度节约能源作为重点任务。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可供使用的各种自然条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使用,尽可能地使用再生性资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资源浪费。

3.生态建筑设计途径

3.1合理选址

在建筑施工开始之前,相关部门需要开展科学规划,让建筑自身特点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实现完美结合,并且还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测评,同时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优化。在建筑设计过程之中,除了需要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做全面了解和掌握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建筑具有的各种社会性环境因素。

3.2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因此人类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一定要尊重自然环境。就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较短时间之内难以达到绿色建筑发展的预期目标,如果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筑设计以及对应的建设,那么便可以让该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地制宜,既对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又高度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除了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之外,而且还能够推动环境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3.3大力研发新型技术以及新型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从而有效强化了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兼容性。与此同时,在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可供建筑学设计挑选的目标数量也在增加,环境受到建筑工程的影响显著下降,例如利用新型材料、创建通风口以及应用其他多种建筑设计形式进行吸热降温,不仅有效降低了在建设成本等方面的投入,也确保了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3.4积极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

绿色建筑,是指在一个建筑生命周期之内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可供人们使用的宜居空间。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生态意识最为核心的体现就是绿色建筑,同时它还是生态建筑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条件。此处的“绿色”属于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绿色化的建筑环境、建筑功能、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等。在开展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应用当地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减少在运输时出现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同时还应当确保建筑和生活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

4.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生态意识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意识而言,它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因为建筑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建筑学设计时,需要科学引入生态意识,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案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行业对各种资源的消耗,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岩.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房地产世界,2021(13):49-51.

[2]樊洁阳.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探讨[J].居舍,2019(35):101.

[3]张东.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2):140-141.

[4]罗远翔.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探究[J].低碳世界,2019,9(08):177-178.

[5]孙红权.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8):119.

[6]杨富生.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探究[J].山西建筑,2019,45(04):22-23.

[7]叶文辉.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城市建筑,2014(06):10+12.

[8]吴晓程.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现代装饰(理论),2013(05):97.

[9]孙宇. 当代西方生态城市设计理论的演变与启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