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体质医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阴阳体质医学

闫福民

精诚大医诊所 陕西省铜川市 727000

体质指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的构型功能和代谢变化趋势。体指体型,即形态、构型,是人体组织细胞器官系统的形态及构架;质指质量、质素,包括禀赋素质、动态量化,即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动能及趋势。基本结构,系统发展,中医的科学性是建立在系统科学体系之上的,就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整体的环境决定局部的细胞。细胞病变根本不是病因,而是疾病的结果,真正的病因是整体的功能代谢障碍。治好疾病,就是调节整体的平衡,恢复能量供给,病变细胞就会在正气(整体力量)的控制下趋于好转,恢复正常功能,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体质,从功能物质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体(生命)属于物质,质代表能量(代谢),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媒介就是信息(神经内分泌系统)。体质即是有机生命体基本结构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统一。

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就是针对个体体质状态的调整,所以在临床很难正确把握,严重制约中医的量化发展。个人由于所在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造就个人的心身功能与体质的差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之间具有整体性联系。地域气候的差异,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与体质的形成,人体也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体质特征取决于个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凡能影响精、气、血、津液功能活动的因素均可影响体质。人体体质的形成,首先和多种先天、后天因素密切相关。体质形成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它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分别调整人体的机能状态;植物神经也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其功能状态也是兴奋性与抑制性相互转变,而协同调整使人体处于不同的动态平衡过程,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本人根据人体不同的遗传禀赋、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及病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即按照神经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及运动系统等九大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状态,通过详细认真的大量的统计整理、分析评估、归纳总结,根据兴奋性与抑制性而把个体体质的阴阳二维状态。

通过阴阳体质分析体质共性,判断疾病个性的动态趋势,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分别指导辩证,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推断其趋势,为临床治疗指出方向。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故不能出此八者。”明确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辩证的纲领。又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疾病之间存在着相兼、错杂、转化等关系,在辨证过程中判别病性,寻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本质性原因,如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外伤等,也包括内伤气、血、精、津、阴阳等及气血、脏腑等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理产物的阻滞,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推求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

根据阴阳的基本属性而辨识人体体质,可以用于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与病势。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辨别病证的属阴属阳,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钢辩证的总纲。精气血津液辨证中,精血津液与气相较,精血津液主静而属阴,气主动而属阳。在脏腑辨证中,脏腑精气阴阳失调可以表现出许多复杂的证候,但概括起来,无外乎阴阳两大类。如在心系病证中,有心血虚、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心火亢盛、心血瘀阻等,前四虚证属阴,后二实证属阳。在四虚证中,心阴虚因有热象而属阳,心阳虚因有寒象而属阴,其他脏腑病证的阴阳归类仿此。

中医学辨证治疗过程中,病因分内伤外感,外感属阳,内伤属阴;疾病病位浅深分表里,表证为阳,里证为阴;疾病性质分寒热虚实,虚实代表正邪力量的对比,寒热是正邪强弱的表现,热代表阳气盛,寒代表阴气盛;病势分急缓,病势急代表阳,病势缓代表阴,故此阴阳成为八纲辩证之总纲,在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及治疗用药、针灸按摩过程中,亦是以阴阳来区分的。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导致了个体之间在生命活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倾向性和属性上偏阴偏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人类体质现象的多样性和体质类型的出现。疾病的诊断要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的属性,才能临床中正确运用。因此,着眼于整体生理机能的强弱,运用阴阳的分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其最基本的方法。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偏阳者易感受风、暑、热邪而耐热;偏阴者易感受风寒湿而耐热。精气虚人,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瘦人或阴虚之体,易患肺痨、咳嗽诸疾。脏器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著为病。个体体质的特殊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病情随体质而转化,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病势与质势相互作用,质势强则疾病从化,病势强则疾病泛化。从化一般表现为: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疾病传变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产生影响:其一是从化,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津亏化燥,气虚化湿。其二是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人体的病证,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又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阴阳的相互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体质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阴阳体质医学有利于医疗保障和大健康事业的模板化量化发展。

阴阳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类生命过程的特殊规律以及人群个体间的差异性不断得到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并且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因而运用哲学思维,客观辩证地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并以此根据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分析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

参考文献:

[1]邵牛,包素珍.《景岳全书》虚损学术思想及其方药特色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01):42-45+50.

[2]周妍妍,康倩倩,于淼,狄舒男,王涛,桑希生.《黄帝内经》体质分类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07):866-868.

[3]陈滨砫.以阴阳为纲试谈体质生理病理分类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研究——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