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秦艳华

桂林市灵川县人民医院 541299

摘要:目的: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的效果。方法:142例患儿随机平分为对比组、肢体语言组。对比依从情况、护理质量、穿刺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比较依从率,对比组84.51%<肢体语言组97.18%(χ2=6.859,P<0.05);对比穿刺成功率,对比组78.87%<肢体语言组94.37%(χ2=7.352,P<0.05);比较护理质量,对比组88.73%<肢体语言组97.18%(χ2=3.873,P<0.05)。结论: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技巧,可通过提高患儿的配合度,降低穿刺失败次数,一定程度提升护理效率。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应用效果

相比于成年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比较容易生病。而儿科也是一家医院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患儿自理能力较低,与成年人进行有效沟通较为困难。在治疗过程中,患儿较低的配合力度不仅严重降低儿科护士的工作效率,并有可能耽误病情。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以增加患儿的配合度,并一定程度预防纠纷事件。有研究表明,肢体语言沟通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1]。本研究通过对比一般护理措施与之之间的效果差异,来探求有效的解决路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儿例数:142例;病例选取的起始时间:2019年01月;病例选取的截止时间:2020年01月。患儿的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每组患儿的例数:71例;组别的命名:对比组和肢体语言组。

纳入标准:儿科患儿,年龄小于12岁,监护人知情并同意研究[2];无重大疾病患儿;精神正常;无智力发育不良患儿。排除标准:无法配合研究的患儿;濒危患儿;资料不齐全患儿。

两组基本资料相似,差距不满足统计学要求(P<0.05)。如表1。

表1基本资料(n/x±s)

组别

n

男/女

年龄/岁

手足口病/腹泻/支气管肺炎/热性惊厥

对比组

71

41/30

5.18±0.85

18/11/30/12

肢体语言组

71

39/32

5.09±0.77

15/11/31/14


1.2方法

对比组:个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全方面了解患儿的身、心、社交状况,并合理使用语言给家属讲解病情;(2)耐心倾听家属疑问,并用恰当方式消除疑惑;(3)站在家属角度多思考问题,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亲切、温和引导患儿讲述病情感受,并获得患儿的信任,以增强患儿的治疗积极性;(4)患儿抵抗力弱,要按时对环境进行消毒等操作;(5)对于害怕、恐惧等情绪患儿,可用适当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如玩具等;(6)患儿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可根据具体情况指导饮食;(7)注重患儿用药反应,警惕不良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

肢体语言组:个性化+肢体语言沟通,如下:(1)采取亲切态度,并为患儿讲述基础肢体动作的意思,并通过肢体来增强两者之间的沟通;(2)当患儿情绪异常者,多采取肢体动作安抚;(3)通过肢体沟通,将积极、正能量情绪传递给患儿。

1.2.2疗效评估。

对比依从情况、护理质量、穿刺与不良反应情况。

根据患儿配合情况可分为非常依从、很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其中依从率=1-(不依从/总例数),护理质量按照护理满意度问卷分为完全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3]

1.3统计学处理

SPSS22.4软件作为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的工具,分别应用%(率)和(均数±标准差)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再分别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上述两种性质的数据进行验算。如果P<0.05,那么就说明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依从、穿刺成功率

相比于对比组,肢体语言组的依从率、穿刺成功率更高,差异超过统计学要求(χ2=6.859/7.352,P<0.05)。见表2。

表2依从率(x±s)

组别

n

非常依从

很依从

一般依从

不依从

依从率

穿刺成功率

对比组

71

19(26.76)

25(35.21)

16(22.54)

11(15.49)

60(84.51)

56(78.87)

肢体语言组

71

25(35.21)

30(42.25)

14(19.72)

2(2.82)

69(97.18)

67(94.37)

χ2






6.859

7.352

P






0.000

0.000

2.2护理质量

对比组:完全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为20/27/16/8,满意度为63(88.73%)。

肢体语言组:完全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为25/30/14/2,满意度为69(97.18%)。

相比于对比组,肢体语言组的满意度更高,差异超过统计学要求(χ2=3.873,P<0.05)。

3讨论

患儿身体较弱,常为主要易感人群。同时患儿的主观表达能力较低,难以或没有能力、准确表达感受,可增加诊断、护理难度。同时儿童多敏感、好动,其配合能力较低。当患儿强烈拒绝治疗时,难以开展相关治疗、护理工作。因此当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患儿的配合度。

而有研究表示,相比于其他方式,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安抚,其效果非常突出,并且肢体语言可传递情绪。有学者反应,在患儿中多使用肢体动作进行沟通,可通过微笑等动作传递护理人员的亲切、无攻击性,以拉近与患儿之间的关系[4]。并可通过肢体沟通有效引导患儿述说和配合护理操作[5]

本研究中增加肢体语言沟通后,其依从性明显增强、穿刺成功率显著增加、护理质量更好(P<0.05)。

总而言之,肢体语言沟通可显著安抚患儿情绪并引导患儿进行治疗,而护理人员穿刺等工作也更加顺利进行,同时可提升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培兰.小儿护理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的价值[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02):91-93.

[2]辛星,陈小梅.肢体语言沟通与个体化护理联合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301-5302.

[3]赵柳静.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9):158+161.

[4]章友仙.评价个性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32(01):81-83.

[5]姚剑霞.小儿护理中联合采用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