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音乐本体,不在外围打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深入音乐本体,不在外围打转

马超

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 243000

为啥要学习新课标?因为它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指南针和依据。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我们教学中的许多困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2017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基本理念第三条: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

在这段解释中,有这两句话十分重要:

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须借助概念,直达人的心灵。

有些老师偏爱用许多语言,或者让学生用语言把听到的音乐作品说出个一二三来,尤其爱问: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绪?等等。我认为有些情况下,这些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音乐的情绪如何这类问题的回答就不能统一化。“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所有人欣赏大调音乐都觉得明朗,小调音乐都觉得忧郁。这跟大调也可以表现悲伤,小调也可以表现喜悦是一个道理。音乐的魅力正是由于它的不确定性。所以每个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其大脑的活动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有人听到音乐会联想出许多画面,有人会联想到一些人或事,还有人会只沉浸在美妙的音响中放空自我,什么也不去想。换言之,不是所有人在欣赏音乐时都专注于音乐的情绪或者要去联想些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要留心观察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或者欣赏完毕后的反应,即可知道他们是不是被音乐触动,而未必要表达出来。

——暗恋也是一种美好。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

音乐是用来听的,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用耳朵捕捉音乐的能力。但是现在的音乐课堂,许多老师似乎不敢放音频给学生听,不知是怕冷场,还是怕学生听不懂,又或者是老师对音乐不自信,常常宁可用音质不好的视频给学生欣赏。这种做法在某种层面上削弱了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甚至视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听觉的判断。也削弱了音乐自身的能量。

——少用眼,多用耳。


课堂上老师的弹、唱是否美?考验着老师的基本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展现出的音乐如果不美,如何称其为听觉艺术?再让学生就这不美的音乐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如果说实话,老师会不会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

——让自己的音乐给人美的享受。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要素、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艺术表现: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高中音乐课程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课程设计,

引领教学实施,全面实现高中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

很明显,前两点是第三点达成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想要做好第三点,必须通过一、二两点达成。这三点是递进关系。而恰恰不少老师在没有做好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情况下,把大量精力花在文化理解这个点上,原因何在?因为这个点最容易讲,最有得讲。于是大家开始声情并茂地讲历史、讲地理、讲作者、讲人文......就是不怎么讲音乐,使得我们的音乐课不知不觉地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语文课......这就是典型的在音乐外围打转,就是深入不进去。

而我认为,我们音乐老师恰恰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上。尤其是审美感知。说白了,就是关注音乐本体、抓住音乐本体的特点,寻找各种方法来解释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魅力,而非介绍其外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中,甚至是生活中要不断思考音乐本体有哪些特点,自己对于音乐是怎样的体验。如果连自己都没搞明白,如何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提高,就像我们的基本功一样重要。

有些音乐课比较务虚,喜欢搞一些噱头、为了互动而互动,造成教学内容空洞,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环节生硬......老师的语言呢?则像背琼瑶剧的台词一样一字不差。甚至容不得课堂中有一点偏离自己预定轨道的突发状况出现。一旦出现,要么自乱阵脚,要么视而不见。好容易出现的课堂生成,被老师第一时间消灭在萌芽状态。

说说我对于老师上课“背台词”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背台词”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背台词”造成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既定化,失去灵活性、扼杀课堂生成,那就有问题了。 现实中的课堂瞬息万变,每个班级学生的状态、程度,包括老师的状态都是不同的,课堂上会出现什么状况,同学会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去预设,但是无法预测,更无法控制。倘若在背下重点语句的情况下,根据课堂的现实情况,有一点自己的即兴发挥和临场应变,会使整个课堂生动得多。


个人建议:

1、教学目标未必当堂达成;

有些教学目标并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结合新课标、学生实际情况,搞清楚哪些目标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哪些目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教学后逐渐达成的。只要最终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就是成功的。老师要有高度。

  1. 设置问题多围绕音乐本体展开,避免低级问题和难以回答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围绕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这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老师备课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问题“诞生”了。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便要积极地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未必都要作为问题提出,而是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解决。因此备课中所发现的问题,老师应该区分出哪些是需要单独拎出,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解决;哪些是无需提出,让其自然消化在教学中的。

然后是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进行严格筛选和深入思考。比如:问题的难度是否合理?问题本身是否有意义?等等。以高中音乐课为例,不少老师常常问这样的问题:这段音乐的速度如何?力度如何?我认为这些问题对于“狂妄”的高中生来说就显得有点低级,以至于他们都懒得回答。又或者这段音乐的情绪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根据作品来提问。有些作品是不好问这类问题的。比如:巴赫的作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音乐的各个要素在这个作品里是怎样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关注音乐本体上面了。

  1. 每个环节要做到位,忌走马观花;

  2. 对学生要有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降级式操作(做好多个预案);

  3. 高标准、高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和瑕疵,课堂上发出的每一个音都要传递

出美;

  1. 时刻关注音乐,围绕音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法忌形式化、花样化,追求简单、直接、有效;

  3. 课堂传递的所有信息都要准确无误;

  4. 相信学生;

  5. 教师要永不停息地提高各方面能力,不只是专业基本功;

11、跨学段听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