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追因法提升学生语文思辨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用追因法提升学生语文思辨能力

谢君芝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正文小学 636775

内容摘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思辨能力是一个人认知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人形成独立人格,提高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能力表现。

但是我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往往不喜欢思考,因此在考试的时候,面对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学生基本能够准确掌握,但是面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打破思维局限,寻找适当的学习方法。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快餐文化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教辅资料更是铺天盖地围绕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利用资源往往会容易找到相关的资料,甚至不假思索的记录或者打印出来,导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所讲内容,学生仿佛都已经知晓,但是在考试或者面对新的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一筹莫展。如何让学生以教材为蓝本,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追因法提升了学生语文思辨能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提问法,通过问题追踪,寻其根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对学生后期学习发展,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从什么是思辨能力,什么是追因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追因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用追因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


关键词:追因法 思辨能力 原则

  1. 语文教学的困惑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作业的时候,都容易产生马虎大意的现象,以及在做语文阅读思考题方面,缺乏深度思考,甚至不思考,没有忠于文本,而是想当然的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没有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困惑,老师教的不是考的内容,考的内容老师根本没有教的尴尬。

语文涉及的内容从字音、字形、到词句段篇,以及整本书的阅读,古今中外都有可能涉及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老师能够讲到的,也不是所有的习题都能够训练到。那么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

有人说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那么语文教学的意义何在?我想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和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1. 什么是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和分析,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问题进行甄别。它是一个人面对自己面前呈现的一些现象或者文字材料,能够提取或者获得对方的观点和看法,并根据自己的学识和世界观进行科学地判断分析,能够有所取舍地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思辨能力具有很大的特点就是主观能动性,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固有的知识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什么是追因法

追简言之就是探寻、探究,寻根究底之意。因者原因也,是事情或者事务发展的前因后果,以及产生这样的原因。也就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然后追寻这些结果的原因,做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总之追因法就是由现在的现象或者场景,进行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及其本质,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1. 如何通过追因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用追因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没有思考的学习,不能称其位学习。虽然学习可以通过机械地模仿来使之不断熟练。但是这类的学习只属于技能的提升,是技术性知识的模仿,这类模仿虽然可能会由量变到质变。但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其作用时微乎其微的。

追因法的学习在于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引导,真正发挥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追因学习法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被老师的课堂教学所带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效的遏制了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追因学习法在教学相长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老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应用追因教学法。老师的提问引导,虽然学生的答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观点往往是言之有理即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老师将一个大的问题细分出许多小问题,这样层层分解分析,不断抵达参考答案的过程,部分学生的回答,学生相互聆听,老师的点拨,会让学生感觉豁然开朗之感。同时学生的回答又反作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学相长,能够使部分学生茅塞顿开。

  1. 用追因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 遵循学生现有知识和思维发展特点的原则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备课的基础。在采用追因法进行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着眼于学生现有基础,以及思维发展特点,否则教育就是本末倒置,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学生通过老师的步步追因,能够找到答案,产生一种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追问中提高自信,在追问中思考提升。

    1. 循序渐进原则

追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主动性,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养成一种探究式学习好习惯。只有让学生感知自己能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循着老师的提问去不断探究。因此老师在问题的设置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就直接出示最终的问题和答案。而是将问题进行细化,由此到彼由表及里。与此同时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化大问题为小问题

    1. 因材施教原则

用追因法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多引导多鼓励。

    1. 尊重学生发展原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师生是平等关系,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老师在采用追因法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 年第二期.

【2】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 年第 11 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