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肿瘤化疗患者 PICC 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郭娜 刘雪梅

泰安市肿瘤防治院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目的:关于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且调查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选择其中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在此期间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患者,总结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且分析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50例患者中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的20例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导致患者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和静脉炎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致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和静脉炎等,为患者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

1并发症产生因素以及护理对策

1.1静脉炎

患者采用 PICC 置管后所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静脉炎,此并发症经常是通过机械性或者化学性伤害所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出现在穿刺后的2 d~3 d,且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其产生的原因为穿刺后屈肘过度,同时对静脉内膜产生相应的刺激,而放置后的导管致使静脉呈现弯曲状态,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不熟练的操作技术,且导管比较粗均可造成静脉炎。所以需要采用正确的管材,而静脉的选择应为贵要静脉,随后为正中静脉血管,通常采用右侧路径,在对患者进行导管放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湿敷,以免出现机械性损伤。在对患者进行置管之前,需要等待消毒剂完全干燥,随后对其进行穿刺,以免出现消毒液伴随消毒针置入体内的现象,从而产生化学性伤害。

1.2渗血

如果对患者未采用正确穿刺方法,或者压迫时间较短,且穿刺位置肢体活动出现过度现象等则会出现渗血,所以在穿刺前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予以相应的检验,并终止抗凝药物的使用。对穿刺位置进行相应的按压,时间大致为5 min~10 min,且患者穿刺位置的活动力度应减少,以免出现直刺现象。

1.3感染

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是因为在穿刺之前或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未充分消毒,致使输液管路出现污染,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所以在穿刺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流程,采用碘伏对患者进行消毒,同时用无菌敷贴覆盖,并告知患者穿刺位置应保持一定的清洁,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将置管拔出,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来降低感染发生率。

1.4堵塞导管

产生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导管出现脱落、移位或者弯折现象,同时因为药物堵塞、黏壁堵塞、冲洗方法错误以及冲洗液采用不正确等,均会产生堵塞导管现象。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通过脉冲正压封管对其进行预防,当患者出院后依旧需要定期到院更换冲管。

1.5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很多,如导管的损伤,静脉炎的发生,患者基础疾病等,尤其是肿瘤患者本身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应该根据患者个体状况,选择适合的导管,严格掌握留置适应证,操作熟练。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应积极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进行 PICC置管内肿瘤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化疗治疗。选择其中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出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平均年龄为(55.8±13.4)岁。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确诊为肿瘤,一般资料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 0.05),可比较。

2.2方法

2.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选择其中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在此期间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患者,总结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且分析有效的护理对策。

2.2.2PICC置管方法

需要优先选择患者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而且保证患者没有静脉瓣的外周前表静脉。在B超的引导之下进行静脉选择,首选贵要静脉,采用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患者采用平卧位,对患者置管的侧上臂外展 大约90°。在B超的引导之下,沿着患者静脉走向对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测量,了解患者的穿刺点到患者的胸锁关节到第三肋之间的距离。在局部消毒以后,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 导针探头垂直90°为患者进针,等回血以后沿着穿刺针送入导管导丝,穿刺针退出以后将导丝送到预定的深度,局部麻醉并做好扩皮的工作,然后将插管鞘送入其中,回血以后撤出,抽回血并且注入生理盐水10mL,正压封管以后为患者连接肝素帽,并且在穿刺点为患者覆盖纱布,贴上透明贴。

3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导管堵塞

引起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多,当出现导管堵塞时,首先考虑外在因素,导管是否被夹闭、移位、打折、脱出和体位原因。是否输入过药物致沉积、血栓等,以及冲洗是否正确和充分。对于血栓形成性堵塞,可先用肝素盐水轻柔回抽,试将凝血块从 管腔抽出,或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反复回抽,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2h后用注射器回抽,见有回血即可。如系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可选择70% 的乙醇。在日常护理中,采取脉冲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所在。出院前做好宣教,指导患者按时来院换药冲管。导管堵塞发生率非常高,可达20%以上,并且随留置时间延长而增加。

3.2心律失常

与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刺激上腔静脉丛有关。预防的方法是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置管过程中行心电监护,及时行X线检查,如导管置入深度过长,可退出导管少许,症状即可消失。

3.3导管送入困难原因为选择置入的血管细小、静脉瓣较多,置入过程中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因此,置管前选择合适的静脉非常重要。尽量选择粗直、静脉瓣较少、弹性较好的血管进行穿刺,一般不在头静脉处穿刺。当操作过程中出现送管困难,发生血管痉挛时,应调整体位再行送管,血管痉挛不能缓解者,可给予按血管走行热敷15min后,再一边送管一边向导管内推进生理盐水,多能将导管顺利送入。

3.4导管脱出

主要原因包括输液接头连接不当,穿刺肢体过度活动,敷料潮湿松动,长时间渗血渗液。因此,导管要妥善固定,贴膜卷起要及时更换,一定要向心方向撕贴膜,以防将导管带出。及时处理穿刺后的渗血、渗液,有潮湿松动及时更换贴膜。

3.5穿刺部位渗血渗血原因包括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压迫时间短,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停服抗凝剂,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min,制动30min。穿刺时避免直刺血管。

4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风险更小,较传统浅静脉穿刺,有效地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更重要的是,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为及时抢救赢得先机,值得临床推广。相比传统浅静脉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日常护理有很大关系,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郑春辉,王风,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171·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3.

[2]宋葵,戴雪松.PICC 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