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2

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温金星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 广东梅州 514400

摘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主阵地。学生学习时间有80%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主体性教育作几点阐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可以指导学生的社会活动。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因此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学生发展的方向是直接相关的。教学是一种结合或整合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独特要求,而且还是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关键。

1 设计预习导学案,树立学习主体意识

使用导学案进行导学,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他们有了导学案之后相当于有了主动学习的基础。当前的导学方案就像一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阐明他们的学习目标,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分类。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导学案的书面指导下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讨论,自觉地进入每个学习环节,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预习指导方案,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学习主题的认识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例如,当研究《细胞中的无机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预习导学案。具体如下:1.细胞中水的两种形式是什么?在细胞内,哪种存在形式比较多?2.什么是自由水,作用是什么?3.自由水与无机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4.水的存在形式和新陈代谢有什么关系?5.水的存在形式与抗寒性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阅读生物教科书,并根据课程计划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根据课程计划,听取教师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导学案,可以实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并建立对促进课堂教学起重要作用的主体参与感。

2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那就是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把自己学习的东西传授给其他同学,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体会到当老师的感觉,既可以调动学生们创新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加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想上讲台,这样学生们的主动性就能够得到提升,而且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学生们还会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找到学习中的重难点,课堂上重点攻克,对于有难度的知识的学习就会更有效率。

而另一方面课堂的魅力和现场度也会大大增加,会鼓励其他同学更加认真的听讲,并且参与到其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后就撒手不管,因为学生毕竟没有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和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逐渐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让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得以保证。

3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自发的学习愿望驱使下,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时,教学任务才能得到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在主体意识强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中生物涉及生命的本质,内容比较微观、抽象,对此学生往往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甚至不愿学。同时,受现今高考模式的影响,学生更觉得学习生物的意义不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所以,教师必须在“新、趣、活”上下工夫,例如将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相关事例融入教学内容,将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它们与已学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己感觉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自觉性,激发他们树立将来投身于生物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例如在讲蛋白质的相关内容时,高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有机化学的知识,学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如果将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例如可以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成语很多,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课堂环节

情境的创设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不同环节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完成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微生物是初中阶段需要同学们具体了解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单个的微生物几乎不能够用肉眼观察到,此时需要借助简单的仪器完成对微生物的认识。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这一教学方式生动的展现出在不同倍数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微生物,并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基本结构,总结微生物的特点,通过主动的观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落实主体性教育的发展。

例如高中生物第五章新陈代谢“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在学习光合作用意义后,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可运用启发性探索实验——实验在前,讲课于其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同时也丰富了生物课堂。

5 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的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讲解,有PPT课件、视频和3D动画等直观形象的生物学知识的展示。就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来说,原来没有课件时都是教师很抽象的讲,学生也弄不明白。现在有了课件和视频,就能形象地展现蛋白质的结构及形成过程,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比教师单纯讲授要好的多,学生也容易接受。另外,这些图片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深印象,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探索知识的来源。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6 加强实践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并将实际生活与生物现象进行联系,从而能够更加了解生物学的本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让学生不断掌握深入探究生物科学的方法,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生物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对“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呼吸作用的概念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将该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大家在大量运动后会不会感受到肌肉酸痛呢?”大多学生在思考后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学生:“在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实际上是人体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作用的结果。”在教师进行解释后,学生就会有较高的兴趣,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呼吸作用的过程。同样,在教学完“光合作用”后,教师也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养殖基地,我们通常能见到蔬菜大棚,而为什么蔬菜大棚的顶要用没有颜色的塑料呢?”在问题提出后,由于该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地联系,学生就会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不仅能够实现已学知识的巩固,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又如,在教学“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开展大肠杆菌培养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来培养微生物,并能够正确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还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简而言之,一个真正好的生物课堂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精彩教学,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并融合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感觉、智慧、思维方式和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在生物课堂的主体地位,不仅创造了教育资源,又有学生过程状态生成,因此生物学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恒民.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新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7).147.

  2. 李莉.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初探[J].高考,2019,(25).165.

  3. 赵永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东西南北,2019,(18).233.

  4. 李赟.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2019,(16):96.

  5. 陈卫东.例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改进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9,(12).37~39.

  6. 冷禹.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18,15(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