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2
/ 2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孙 惠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促进区域创新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部分区域高等教育建设布局存在差异化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内不同层类的高等院校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发挥大学功能的优势,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建设及发展。通过加强对不同层次院校的一体化建设,政、校、企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变教育理念,建立联动专业群从而实现实现办学主体合理分工是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基本路径的根本选择。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路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一体化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体化”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被定义为伙伴国家之间逐步加强经济合作联系,结合成为范围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的过程。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也是强调用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合作为手段,以提高教育产出的效益。然而高等教育产出主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既与教育资源投入密切相关,又与教育导向紧密关联。尤其面临国家创新型建设发展及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关键要素。尤其对于区域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与社会及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关系密不可分。

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动因

(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断彰显国家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而高等教育正是我国创新发展最强有力的驱动力量之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还不够高。协同推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坚强保障。

(二)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创业的作用,提出要加快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区域经济创新依靠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依靠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主要来自于高校,因此如何实现高校与区域产业的融合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关键要素。国家开始注重区域经济及创新体系的建设,注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建设,注重以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主导的、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学科投入,不再对重点院校进行政策和资金倾斜,而是实行开放的原则,无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按照一个标准同等对待、公平竞争。这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个契机,它不仅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也为区域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三)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结构优化的根本

我国区域间不仅高等教育结构差异很大,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差异也比较大 资源的性质、类别、走向等都有区域的独特性,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区都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中观指导,整合资源结构[1]。区域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教育体系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能否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对接,以及推动地区生产力要素建设,培养出适合区域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促使高等教育要素在不同层类的院校内自由流动。区域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的原动力是优化教育结构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伴随着教育要素的合理流动。

二、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建设路径

(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加强一体化建设

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院校进行合作是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如农业发达的区域可与重点农业大学合作,工业发达区域可选择工科较强的院校合作,也可就某一个或几个学科进行联合办学等。

区域重点院校应加强与区域应用类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直接与企业联系,甚至有些应用型院校就是由企业来办,因其自身研发技术的限制亟需重点院校提供研究的支持和师资的帮助;对于一些办学质量较高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域重点院校要在理论上、师资上给予帮助,使其在硕士点的申报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上能够得到理论和经验的指导,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一批优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为区域研究型大学,这样才能吸引更好的生源和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亟需应用型职业人才的,但由于生源、师资等办学条件所限,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才导致其办学声望下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这就需要区域高等教育统筹发展,联合区域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重点大学合作,对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提供师资和技术支持,提供理论指导和教学、研究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但其自身办学水平所限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清楚区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技术,而区域重点院校虽有研发能力,但由于多以理论研究为主,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研究并不完全契合,因此,两者的通力合作是实现利益共享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的最佳通道。

(二)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理引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办学目标模糊、转型方向不清晰、发展思路不明确的问题[2]。在区域经济亟需应用类人才的当下,如果不合理地引导其发展航向,就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以及使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面临陷入绝境的危险。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望好、办学效益明显的高校,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标准,为其提高办学层次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办学质量高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先获得硕士点机会,吸纳优秀的研究生和教师,为区域创新提供研发资源和生力军;对于办学质量差的高校可进行降格,或取消办学质量差的专业的学士授予权。

(三)联合建立专业群,提升核心竞争力

所谓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相近的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具有灵活调整专业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3]。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经济产业与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专业群,区域内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整合相近的专业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联动专业群。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联合专业群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发挥各高校的核心专业优势,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促进跨领域的课程教学及实训创新,从而提升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竞争力。

(四)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开展有机协调与合作

截至 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共计2 956所,其中民办本专科院校756 所。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高校依然是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院校对政府资源的依赖路径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发展要按照政府的方向前进,这就需要政府在院校的发展上提供明确的办学方向。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需要大量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从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创新产品[4]。但为什么招不到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技术,其主要原因还是校企合作的断裂。长期以来,企业与高校各行其是的关系导致了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错位。大多企业存在对地方院校不信任的问题,或并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地方高校,也不愿意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送到学校从事教学;即使送到学校,这些技术人员也并不擅长教学,他们更擅长操作,而作为高校的教师也不愿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即使深入一线企业也很难学会实际的操作技能。况且,在学习期间可能会耽误职称的评定、奖励的获得等,在现有高校师资管理队伍和晋升制度无法跟进的情况下,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无疑是一种冒险。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的从中协调,在地方院校的师资引进政策上可给予适当倾斜,如企业愿意进入高校教学的,在服务期限内给予适当的经济和政策补偿;高校教师愿意深入企业学习的,经过学习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的,高校可给予“双师型”教师额外的奖励。高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项目开展合作,在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下开展企业所需要的研究项目,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真正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雅清.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资源配置的途径[M].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顾拓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探论[M].科技管理研究,2019(11):32-34

[3]李学,张勤.区域教育一体化改革:内涵、动因与路径[M].现代教育管理,2013,

  1. :39-41

[4]沈怡玥.建构区域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区域教育一体化的视角[M].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