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双创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究

石怡

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在新时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必须通过丰富劳动实践课程形式、强化创造性劳动价值、完善创造性劳动考核方式来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劳动课程中去。

关键词:劳动教育 创新创业 课程改革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 家庭、学校、社会各 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 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高校劳动课程关系到大学生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的培养,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能力也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密切相关。应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力和劳动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

  1.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现状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劳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劳动不仅仅指体力劳动,更包含脑力劳动。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更重要是实践与创新。但目前的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各高校安排的劳动实践内容还只是校园传统的体力劳动(清洁校园工作、食堂打饭等)、日常生活劳动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涉及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等[2]。二是教学目的上,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考核上,课程评价体系不明确,课程考核方法较为宽松,学生不重视劳动课程的考核,考核方法基本采用量化劳动实践课学时,以及教师对课堂作业主观评估进行考核。

  1.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原则

双创背景下,需要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中,主要需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时代性,劳动教育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劳动的特点和本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二是科学性,劳动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要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特别注意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等科学方法的普及。三是实用性。劳动教育的创新是必须在结合专业知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1. 双创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教学形式上: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形式

高校劳动实践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又区分于传统实习、实践课。高校学生必修的实习、见习课程课程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对职业全面认知。而劳动实践课程,应把握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认知和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将创新创业融入劳动实践课程中去:(1)行业榜样引导:高校可联系专业顶尖行业校外合作企业,通过给学生实地参观优秀企业、举办行业领军任务创业分享讲座、一日实习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本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开拓创业就业思路。(2)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创新:日常劳动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一些同学存在不擅长日常劳动、不愿意参与日常劳动的现象。劳动实践课程应引导学生发现日常劳动的精神价值。例如:举办宿舍科学收纳比赛。以宿舍为单位,让同学们对宿舍收纳、空间分配等进行分析诊断。依据理论课堂学习到的收纳观念和收纳技巧,对宿舍进行重新收纳,并分享感受。将日常劳动形式融入到创新中。(3)与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相结合。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锻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劳动教育课程应与这类比赛结合起来,助力创新创业大赛立项获奖。可以在劳动教育理论课上,分享往届优秀立项获奖项目,普及创新创业比赛的相关知识,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 教学目的上:强调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劳动价值是劳动理论课程上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智育价值以及美育价值。(1)创造性劳动具有德育价值。劳动精神的培育本身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优良品质[3]。学史增信,学史明理,通过创造性劳动的劳动楷模能让同学们更了解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展现创新创业能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助力中国梦,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劳动、热爱劳动、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为推动专业发展、创新强国而努力奋斗的精神。(2)创造性劳动具有智学价值。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只有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劳动知识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劳强智、用劳动实践检验知识,用创造性劳动强化知识[4]。(3)创造性劳动具有美育价值。新时代自媒体时代,劳动的美育价值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实现了中国文化输出,文化自信。例如李子柒的劳动短视频、“人生一串”记录片等劳动视频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引起热烈的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欣赏创造性劳动的美学价值,达到提升大学生审美,增强大学生美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上:多方面、多层次评价

目前劳动教育的评价大多数采用量化的方法,([1]涂鹏.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困境及其破解[J].教育科学论坛,2021(13):40-45.)以学生劳动实践的学时数、劳动理论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感受劳动的情感价值。而创造性劳动也应该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一个维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创造性劳动进行评价。(1)理论考核让学生组成团队自由选择考核课题:劳动工具的创造性改造、劳动形式的创新构思、专业前沿动态综述、创造性劳动的美学价值分享等课题,每个小组对自己选择的创造性劳动考核项目进行研究并汇报成果。(2)劳动实践的考核除了老师的主观评价,引入劳动服务对象评价、同学互评,三方共同进行评价。

  1. 结语

习近平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教育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实现“五育并举”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 劳 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01022.htm

[2]李晓燕.融通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理念”开发劳动教育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17):46-49.

[3]习恒珍,顾京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育人价值的思考[J].黑河学刊,2021(03):57-60.

[4]杨丽.“五育融合”理念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对策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7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