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见天孙织锦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要见天孙织锦成

冯做起

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


引言

观影《掬水月在手》,那厚重的壁画、碑文,严谨的飞檐无不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在悠悠的乐曲中,那荡漾的水波、那茫茫的雪地似乎就是由古至今流传千古的不老之诗歌,那池中残荷、雪中印迹仿若主人公叶嘉莹先生追寻古典诗歌的身影,柔柔袅袅中,不弃不离,独留海上遗音,以待“天孙织锦成”。


一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

电影中通过展示四合院的门、脉门、庭院和西厢,由外至内讲述了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叶嘉莹先生自述,自己是关在房子里长成大的,其他女孩子常玩的抛石子、跳绳,她是一点儿都不会,只有古典诗词伴着她成长。正式学《论语》前,叶嘉莹先生由伯母教着学习唐诗,说是教,更多是不求甚解地背诵,很多诗词是叶嘉莹先生经历大半生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乃至,她的女儿在台湾念书读朗朗上口的儿歌时,她很不赞同。回顾自己的生活学习,叶嘉莹先生认为,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应该多背诵古典诗词。在古典诗词中汲取力量的叶嘉莹先生,她希望这种具有不灭之精神的古典诗词能在孩子的心灵上落地、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一如她一般。

在叶嘉莹先生的老师中,除了正式教授的她的姨母和伯母,喜欢与叶嘉莹先生交谈的她的伯父也是很重要的。叶嘉莹先生在《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一书中,总是以濡慕的语气谈她的伯父,谈伯父与她讲古典诗词的人与世,不一样的视觉让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乃至伯父后来愿意教叶嘉莹先生学医,就是对叶嘉莹先生的古典文学水平的认可。

叶嘉莹先生在影片中,多次谈到顾随先生。顾随先生在课堂上谈论古诗词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叶嘉莹先生。叶嘉莹先生一直跟着顾随先生学习,从开始的在大学课堂上的专心学习诗词,学生认真写诗,老师用心改诗,到大学三四年级的选修课师生唱和诗词,再到叶嘉莹先生工作后的六年一意旁听顾随先生的课。叶嘉莹先生记了,满满八本听课笔记。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至此,我不由深感敬佩。这种坚持与热爱,在现今浮躁的社会弥足珍贵。不仅学生可敬,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与接纳,我心里认为也是很重要的。没有顾随先生的指导与点拨,叶嘉莹先生也许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涵泳于古典诗词中的叶嘉莹先生,一开始在中学教书,后因出色的古典诗词的研究受邀至大学专司教授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在讲授古典诗词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故此,叶嘉莹先生的课堂一如当初的顾随先生,精彩绝伦,身受学生喜爱。

二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人生

叶嘉莹先生自幼时接触古典诗词,到后来专司讲授古典诗词的工作,退休后为古典诗词的薪火相传不遗余力地奔走。她的一生是诗词人生,也是践行诗教,拓宽诗教内涵的一生。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核心是“兴发感动”说。叶嘉莹先生认为,诗人作诗首要有真情,评赏诗词的人则要把诗歌中的“兴发感动”表达出来。诗歌在表达中生生不已。叶嘉莹先生在讲授杜甫诗时曾说,好的诗作,是诗人用生命写来的。叶嘉莹先生不仅用生命写出诗作,也是用有生之年践行诗作的精神。王国维先生曾感叹“天以百凶成一词人”,这正是叶嘉莹先生的写照。母亲早逝,叶嘉莹先生作八首《哭母诗》;重归祖国,作长诗《祖国行》;爱女意外去世,作十首《哭女诗》。家国之难,感怀于心。叶嘉莹先生在《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的序言所说,年纪益大,许多往事已模糊,唯有诗词能成为引子,让她记住昔日时光,因此,口述自传也多是由诗谈起。纪录性质的电影《掬水月在手》更是如此。

叶嘉莹先生在研究词时,发现“弱德之美”并创造了这个词语。“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叶嘉莹先生如是说。在家国之难中,正是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拯救了她。何以渡己?古典诗词中呈现的弱德之美,叶嘉莹先生发现并汲取,用于渡己。何以渡人?叶嘉莹先生十分推崇王国维先生,认为王国维先生真正的学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是有关怀的。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飘零半生的叶嘉莹先生,得知中加建交时,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眼见祖国的百废待兴,叶嘉莹先生决定回国教书。她说:“这么好的东西(诗词),不能让它从我这一代断绝了。”叶嘉莹先生于禹禹独行中,发出的“海上遗音”,她所期盼的就是能渡人吧?尽管叶嘉莹先生在影片最后说,没有这样的人回应她也没有关系,这是她留给这世上弥足珍贵的文学积淀。

三 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嘉莹先生诗教人生在语文教学上予以的启示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嘉莹先生在推动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发展上可谓不遗余力。我曾观看过叶嘉莹先生的一段采访视频,叶嘉莹先生反复强调,如果病好,就要整理吟诵的资料留给后人。于是,后来我见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为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词,一年后又见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在谈及幼儿古诗教育时,叶嘉莹先生说:“我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童幼年时代诵读吟唱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长大以后不仅能够成为富有爱心,对社会和人类更加关怀的人,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富于联想和直观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将终生受益无穷。”我常问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最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字词。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上的问题。归根到底,这种能力,不就是语文素养?那么,诗词的熏陶是不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呢?从2016年接触陈琴老师起,我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囿于自己的吟唱能力较差,我选择了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的方式——素读,走进古典文学。轻快的节奏,别致的读书方式,让学生乐于读诗、读小古文。期待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种子,他日能发芽。

叶嘉莹先生与顾随先生的师生交往大概是理想中的师生模式。我常想,班级的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固然有学生本身素质与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有效指导的缘故。如若,教师能总是饱含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是不是后进生就不再是后进生了?或者,即使在学业上不能有所成,在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能有所进展?后进生如此,其余学生岂不是更是如此?叶嘉莹先生多次谈到“要眇宜修”。我们在道德、学术上追求“要眇宜修”,在对待学生之上,是不是需要更足的耐心?悦纳学生,同样追求“要眇宜修”呢?

“天以百凶成一词人”。生于和平的普通人,没有经历百凶。但是,叶嘉莹先生于古典诗词中汲取的“弱德之美”,不是人人皆可取吗?于己是如此,于学生不是更应该如此吗?传承无非如是。如叶嘉莹先生大师一流人物,承担的传承自是责任更大,小如我一枚普通语文教师,惠及自身、子女、学生,于愿足矣。

四 结语

叶嘉莹先生一生与古典诗词相伴,古典诗词成就了叶嘉莹先生,也为叶嘉莹先生所继承与发扬。叶嘉莹先生一生受诗教熏陶,她对古典诗词的研究,也丰富了诗教的内涵。不仅如此,叶嘉莹先生一生在践行诗教,推广诗教。“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正是叶嘉莹先生的努力促使古典诗词在当代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叶嘉莹 口述 张侯萍撰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 2019年11月

【2】《千春犹待发华滋——略论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传承》陆有富 《文学与文化》2015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