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

邹希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 绵阳 621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失眠症的临床因素及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病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史问询和病房巡视等方法,对影响失眠患者的因素进行调查,并对所有失眠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 PSQI评分。结果:所有失眠患者在接受一系列干预护理后,其总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实施护理干预前,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也较护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失眠原因;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73.4岁,平均病程6.5年。病人查体发现冠心病37例,心衰12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病窦综合征5例,高血压病34例。经病史询问和病房巡查,发现病人失眠原因类型47例为入睡困难,29例为早醒,24例为夜醒。

1.2护理措施

为病人提供常规护理和系统性干预护理,其中包括:

1.2.1环境护理

做好住院病人的引导,为病人详细介绍病情、病区环境、主管医师和护士等,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融入环境。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就医环境,如病房内保持通风、安静,温度方面冬季为18℃左右,夏季为26℃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掌握病人的睡眠习惯,尽可能满足病人的睡眠需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尽可能保持安静,减少因医疗器械等引起的医源性噪声对病人的影响;为有打鼾习惯的病人安排单独病房,避免病人之间相互干扰。

1.2.2病情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并尽量在吃完早饭后服用,避免药物反应导致病人夜间反复起夜影响睡眠;对服用镇静催眠药的病人,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并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

1.2.3心理护理

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达到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同时为病人安排健康教育讲座,使病人了解疾病的基本原理,治疗过程,疾病的预后等,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使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预后树立信心。

1.2.4健康教育

加强病人的睡眠知识教育,帮助病人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入睡有困难的病人可指导其饮食调理,必要时采用中医推拿手法促进病人睡眠。对病人实施基于这些因素的系统干预护理,包括:

第一,为病人安排放松训练,对有情绪焦虑的病人,可在安静的环境下,嘱咐病人卧位3次深呼吸,每次持续6 s左右,另外为病人从头到脚进行肌肉放松训练,训练方式为先收缩5~10 s,再放松30~40 s,每隔2天一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另外对病人进行面部、头部和四肢的按摩护理和温水洗脚的按摩护理。

第二,睡眠干预,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睡眠知识教育,纠正病人不正确的睡眠观念,护士应及时与病人沟通,充分把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寻找病人睡眠障碍的基本因素并加以纠正。并嘱咐家属多与病人沟通,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第三,合理安排睡眠,根据病人的情况尽量缩短病人日间休息时间,减少或避免午休。另外多鼓励病人外出活动,或安排人员与病人聊天,或安排病人看电视、看报纸等,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避免病人白天睡觉。

1.3睡眠质量评估

对所有患者入院及实施干预护理后进行PSQI评分,比较前后的总评分情况,PSQI评分值以7分为界,小于7分表示质量良好,评分越大表示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心血管病失眠患者在接受一系列干预治疗后,对其进行 PSQI评分,结果与实施护理干预前相比,总平均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症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也比治疗前明显减少。

3讨论

本文对100例心血管病老年患者失眠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患者失眠、睡眠障碍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是影响心血管病人失眠的最主要因素。老年病患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疾病发生后,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治疗护理中操作因素的影响,使病人睡眠不能很好地进行。其次是心理因素,患者在发生心血管疾病时病情反复,且病程较长,这种反复治疗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另外,长期的疾病反复发作还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患者一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就必然会出现睡眠障碍。再加上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心血管病的病人,夜间迷走神经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会使病人因心肌缺血、缺氧而出现胸闷、气短等现象而导致睡眠障碍。与此同时,病人在治疗期间需要长期平躺休息,夜间皮下水肿也会发生收缩,使病人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进而影响病人的睡眠质量。此外,心血管病常用药物也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利尿剂、洋地黄、茶碱等药物,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常出现失眠现象。

结语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睡眠是人体恢复体力和储存能量的重要过程,病人一旦出现睡眠障碍,虽然不会直接构成生命威胁,但会形成焦虑、紧张、烦躁、疲劳等一系列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不良现象,从而影响病情的康复。特别是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尤为突出。因此,临床在面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时,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所以,临床对心血管病患者失眠症的系统干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玉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5):131.

[2]单长鹤.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6):99.

[3]熊拥鹏,罗敏.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J].淮海医药,2017,35(2):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