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

宋志领 王赛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1


【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科患者使用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预防安全隐患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在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接诊的94例患者,按照双盲法进行分组实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47例/组,给予参照组常规管理方式,给予研究组风险管理措施,将两组精神科患者的预防安全隐患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IPROS评分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措施在精神科患者预防安全隐患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改善风险事件发生具有积极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安全隐患;风险管理;精神科


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相应的识别、评价,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避免风险事件给精神患者以及医院带来精神、心理、经济等损失。由于精神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思维紊乱、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自杀、自伤、外走、冲动伤人、毁物,再加上精神病患者常常需要服用很多种类的药物,来对病情进行控制,这就使得,在对精神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就会产生很多护理隐患,比如:有些患者会出现逃跑、自杀、对别人造成伤害、意外摔倒及用药过程出现问题等。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择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接诊的94例精神科患者,在双盲法下分为2组开展实验,参照组(47例)执行的管理方式为常规管理,研究组(47例)执行的管理方式为风险管理措施。纳入标准:均为精神科住院患者;此次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开展,且患者(及家属)对于此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功能障碍的患者;6个月内接受手术的患者;癌症患者。参照组,男性与女性分别有22例和25例;年龄介于27岁~60岁,年龄均值(35.77±4.25)岁。研究组,男性与女性分别有21例和26例;年龄介于25岁~63岁,年龄均值(36.13±4.33)岁。两组精神科患者的资料对比,(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1.2 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管理方式。给予研究组风险管理措施:(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根据精神科护士的轮班制度,合理安排资历深、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小组,由护士长领导,对患者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建立风险评估表,表中包括患者情绪、护理依从性、攻击方式、精神疾病类型和症状、躯体状况。护士长定期对护理情况进行监督,在患者入院后进行风险评估。(2)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强化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主动性,积极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定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护理风险培训,提高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可有效判断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加强应对;强化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包括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技巧、护理操作、护理礼仪等,同时注意普及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3)完善护理制度:实施岗位责任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进行详细划分,完善健康教育制度、特殊时间管理制度以及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4)加强日常护理管理:提供优良的病房条件,合理放置生活物品和必需品的位置;对病床栏进行加固,避免患者坠床;保证地面干燥,设置防滑措施;禁止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将具有锋利性边缘的物品进行打磨或包装;定期检查病房内的病床、桌椅,及时更换损坏的物品;注意危险警示牌和防护装置的设置,比如卫生间防滑倒警示牌等,提醒患者和家属以及工作人员注意。

1.3 观察指标

(1)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率。(2)评估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IPRO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精神科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采用(%)表示,IPROS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综合处理,组间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

见表1,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

1 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 {n(%)}

组别

用药错误

外走

跌倒/坠床

风险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n=47)

0(0.00)

1(2.13)

0(0.00)

1(2.13)

参照组(n=47)

2(4.26)

3(6.38)

2(4.26)

7(14.89)

X2/P值

-

-

-

4.9186/0.0265

2.2 组间IPROS评分相比

见表2,研究组IPRO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

2 组间IPROS评分相比 {60ecfe0cb2514_html_4a4ae90560144496.gif,分}

组别

管理前

管理后

T/P值

研究组(n=47)

44.26±6.82

80.13±5.96

27.1508/0.0000

参照组(n=47)

44.39±7.05

62.05±7.77

11.5396/0.0000

T/P值

0.0908/0.9278

12.6575/0.0000

-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是非常特殊的患者,主要是以认知和情感障碍,并且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长期以来,在这种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很容易出现自杀、攻击乃至伤害他人的行为,对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应当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做好预见性风险评估。精神科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很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隐患。本次研究显示,实施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是由于此类患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加之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的预见性评估能力较差,不能够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导致发生护理安全隐患[4-6]。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没有做到全面的实时监控,导致意外出现。精神科患者较多,加之空间环境小,对待所有患者时,没有进行风险程度划分,将所有风险程度的患者安排在一间病房,患者之间产生矛盾,进而出现打架、伤害对方等危险事件。精神疾病患者大多伴有抑郁、悲观、幻想等症状,容易出现自杀自伤等护理安全隐患事件。精神疾病患者在检查、如厕、沐浴、进食等时候由于护理人员警惕性、看护不力,非常容易发生意外情况。部分护理人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感,在看护等工作时,导致出现意外事件。精神疾病患者比较特殊,存在认知和情感障碍,行为异常,因此很容易出现自杀、攻击和伤害他人的行为,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隐患。再加上护理人员不注意,出现护理失误,或采取护理措施不到位等情况,进一步增加了精神科的护理安全隐患可能。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评估,指导开展风险管理,以尽量排除护理安全隐患,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科疾病患者,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将护理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芳. 分析精神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其应对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7):111-112.

[2] 徐兰. 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研究[J]. 健康大视野,2020(9):145.

[3] 王晓芳. 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与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4):196-197.

[4] 甘桂云, 刘瑾, 周敏. 精神科加床调床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2):147-149.

[5] 郝利英.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13):243,251.

[6] 周凌. 精神科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措施探讨[J]. 医药前沿,2017,7(3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