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法在微生物快速检验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免疫荧光法在微生物快速检验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

段丽佳

哈尔滨市呼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微生物快速检验中,选择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的价值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145例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予以选取,就诊区间为2018年05月-2020年05月。采用免疫荧光法对纳入病例鼻、咽、喉部分泌物标本展开微生物快速检验,对纳入患者的病毒感染率及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检出病毒感染共计132例,病毒感染率为91.03%;其中腺病毒感染所占比率为30.30%;流感病毒A、B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19.69%、15.15%;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占比率为12.12%;副流感病毒1、2、3例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6.06%、7.57%、9.09%。结论:免疫荧光法可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种类分布特点进行快速检验,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疾病进展与预后判断提供可靠性依据。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免疫荧光法;微生物;快速检验;有效性

免疫荧光技术作用机制是将免疫学方法、荧光标记技术充分结合,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特异性蛋白抗原于细胞内分布情况,主要以荧光显微镜对荧光素所散发的荧光有效检出,有利于准确定位抗原细胞定位。此检验技术具有检验快速,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的特点,在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临床研究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流感及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引发[1]。因此,对致病病毒类型进行明确判定,再予患者采取对症有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对14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予以选取,对其鼻、咽喉分泌物标本进行采集,采用免疫突光法对采集标本进行快速检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145例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予以选取,就诊区间为2018年05月-2020年05月。男总计81例,女总计64例;年龄分布于11~75岁范围内,均龄所测值(47.49±15.32)岁;疾病类型:鼻部感染病例共计65例,咽部感染病例共计54例,喉部感染病例共计26例;合并症:急性心肌炎共计12例,风湿热共计8例,肾炎共计7例。所有纳入病例均熟悉该研究目的及意义,自愿加入研究,对知情同意书签订。

1.2方法

1.2.1检测试剂:使用荧光检测试剂盒针对流感病毒A、B、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2、3型试剂盒;此外有封闭液、浓缩型洗涤液及病原体对照载玻片。

1.2.2标本的收集及处理:①采取负压吸引器先将患者鼻、咽、喉部的2~3ml分泌物进行收集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移置。②对分泌物进行反复吹打,并将其移至离心管中。③离心除上清,以500r/min转速8min左右。④将沉淀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混匀。⑤重复执行离心操作,将上层及时去除,重复至上清液粘稠消失。⑥将最后一次离心的沉淀,放置于0.5—1ml磷酸盐缓冲盐溶液中进行溶解,吹打后形成细胞悬液。⑦在病原体对照玻片中将25μl的细胞悬液于每个细胞样孔准确滴入。⑧使点样孔风干,再通过冷丙酮予以固定处理,控制在10min左右。

荧光染色步骤如下:①在对照玻片样孔中的细胞中取荧光抗体20μl准确滴入,于保湿盒中进行孵育,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即 1~7号样孔中分别滴加荧光标志抗体、荧光标志单克隆抗体做阴性、阳性对照,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 1、2、3型试剂盒作样品孔。②首先用洗涤液对玻片中细胞进行多次洗涤,再取适量蒸馏水对其洗涤1min。③待蒸馏水风干后,取1滴封闭液于玻片孔中准确滴入,滴入后将盖玻片盖上,再基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1.3诊断标准:阳性标准: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结果显示绿色荧光即为阳性,无荧光即判断其为阴性。当显微镜放大200倍时,至少有2个荧光细胞判定其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经由SPSS22.0对相关数据施以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表达采用(%),而其检验使用x2,以P<0.05示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5例患者中,检出病毒感染共计132例,病毒感染率为91.03%;其中腺病毒感染检出共计40例,所占比率为30.30%;流感病毒A、B检出病例依次为 26例、20例,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19.69%、15.15%;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共计16例,所占比率为12.12%;检出副流感病毒1、2、3例数分别为8例、10例、12例,所占比率依次对应为6.06%、7.57%、9.09%。详见表1.

表1感染病毒种类分布[n(%)]

项目

流感病毒

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A型

B型

1型

2型

3型

感染

26

20

40

16

8

10

12

感染率

19.69

15.12

30.30

12.12

6.06

7.57

9.09

    1. 讨论

    免疫荧光法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将荧光素于已知抗原或抗体上进行标记后,制成荧光标记物,然后以此类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进一步检验细胞或组织中存在的不同抗体类型[2]。由于在细胞或组织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表层主要成分中含有荧光素,可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在激发光照射下会有高度荧光(桔红色或黄绿色)产生,同时可对荧光在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进行观察,对于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的判断定位具体显著作用,最后以定量技术进一步测定其含量[3]。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免疫荧光法对145例患者鼻、咽、喉部分泌物标本展开微生物快速检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检出率经评估为91.03%;根据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腺病毒感染(30.30%)、流感病毒A(19.69%)、B(15.12%)、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例(6.06%、7.57%、9.09%)。

    综上,免疫荧光法可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感染率与种类展开快速检验,为临床诊断患者疾病进展与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智明.免疫荧光法在微生物快速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03):97-98.

    2. 苏喆,姚秋玲.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应用[J].系统医学,2019,004(006):48-49.

    3. 李观颖.免疫荧光法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快速检验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9,27(0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