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语文教学思想研究及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3

温儒敏 语文教学思想研究及启示

马瑞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温儒敏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语文教学不能忽略阅读的地位,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依据当今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温老师倡导理性写作观,即作文教学要重视理性思维,并将理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育事业的掌舵人,温儒敏老师并非仅仅居于高地在研定教材、制定方针,他也密切关注着一线教师的实施过程,听取反馈,并对如何使用好统编新教材提出建议,带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想 写作教学思想 启示与反思


作为部编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提倡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中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并给出了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建议。[1]在阅读教学方面,温儒敏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疏通语文课与“语文生活”的通道,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提倡快乐阅读、海过阅读、多读经典;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倡读写结合、勤思多练,引导学生努力写出真情实感、文通字顺的好作文。推行不久的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创新采用了双线并立的单元结构,阅读部分采用了温儒敏“三位体”的组合方式,写作专题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结合、激发兴趣逐步提高"的结构创新。范文系统的经典性与适用性、知识系统的程序性与融合性、实践活动系统的流程化和技巧性,以及助读系统的主体性与拓展性,构成了新教材的四大系统。在对语文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和分析后,温儒敏对新教材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建议,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准语文老师学习和思考。

一、温儒敏其人

温儒敏老师,是广东紫金县人。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在基层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

温儒敏批判最多的,是当下部分群体阅读状况:“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老师不读书,怎么可能教好语文?”此外,另一个经常伴随温儒敏出现的高频词汇就是“新教材”。从2012年起,温儒敏受聘于教育部,担任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他是孩子们精神食粮的“掌管者”。也因此极受社会舆论关注,屡屡因为教材的风吹草动,被推上风口浪尖。

实际上,除了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有更多身份:教师、学者、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还有曾经的北大中文系主任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等,但温儒敏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个职业。自从1981年留在北大任教后,他钟情于讲台30余年,至今仍在高校教学一线。“作为学者,我是相对自由的。”

二、温儒敏教学思想

(一)温儒敏阅读教学思想

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忽略阅读的地位,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应指导他们如何进行阅读。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却越来越低,阅读量随之也大大减少,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改变这种阅读现状是中学阅读教学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温儒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 [2]然而,仍然有四种因素制约着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其一,电视和游戏占据了学生大量阅读时间,据调查,学生花费在电视和游戏的时间不比阅读少,电视和游戏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读书;其二,教师和家长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所有的阅读活动必须围绕考试进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三,教辅类用书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其四,流行文化的诱惑,干扰了学生纯粹的阅读口味。

据此,温儒敏向语文老师和学生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激发阅读兴趣 ,“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3]并要求教师把课外阅读纳入“教评”环节;其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同时阅读以经典为主;其三,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结合,并提出了“1+X”阅读方法,即每精读一篇文学作品,为学生推荐额外的多篇同类型作品,以扩大学生阅读面;最后,温老师要求语文教师也应加强阅读,要多少能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关于教师的阅读内容,温老师认为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因此将教师阅读书目概括为三个“圈层”:

首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部分的书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就很不错了。

其次,往里边的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最后,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

(二)温儒敏写作教学思想

温儒敏老师指出目前写作教学出现的两种偏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一种是写作教学偏重文笔,偏重于遣词造句,多用修辞手法,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显得很有文采,但是缺乏真情实感;另一种是写作“宿构成风”,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而采取大量的套路练习,这种练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

温儒敏教授清楚地看到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明确导致作文教学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功利化,教学活动将目标指向高考,甚至“完全以‘高考作文’取代了一般的写作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写作教学的发展。

据此,温老师倡导理性写作观,即作文教学要重视理性思维,并将理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再是文采等其他方面。其次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教学的基础:读写结合,大量阅读,适当练习。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广泛阅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写作练习,特别是对理性思维的训练。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穿插有效的写作训练,具体方法为:

1.仿写练习

由教师选取经典的文章,对其进行指导,点出其精妙之处,然后以此作为模板,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指导,可以让初写作文的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散文《春》,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语言清新明快,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仔细品味语言的特色,并熟练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温儒敏教授不否定仿写,但是他强调“‘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套路’和技巧,就会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

2.补写训练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有“留白”,这一部分留给了学生无限遐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留白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扩写训练

扩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例如: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文仅二十八个字,短小精悍,字字写景,句句寄情,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扩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十种意象,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悲苦情怀。

最后,温儒敏要求重视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自身要做出改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写作教学,还要注重营造写作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观察,写作素材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带有感情味儿。最后,教师应重视对平时作文的批改,给以恰当的评语,对于写的比较优秀的作文,可以供全班同学欣赏,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写作思路,互相评分等等。

总之,温儒敏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课程改革、课程目标、阅读及作文教学中都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有助于教师把握语文教育的正确方向,更合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错误地认为,注重人文性就是抛弃工具性,也不能认为人文性就是搞文人教育。温儒敏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们必须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才能实现更高的素质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启示与反思

首先师生需要调整心态,正视统编新教材,减轻压力。因为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许多老师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会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全盘颠覆以前的教材教法,它是“守正创新”,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其次是立足学情,温老师强调使用新教材进行改革,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去逐步调整。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只有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另外务必要更新观念,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因此我们备课时,就需要通过认真对照研读课标和新教材,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可以看到,像温儒敏老师这样一批语文教育的掌舵人在全力优化语文的教材编写、课标设计等等,他们的努力是供以纲领,而如何落实到位,则取决于每一个在一线讲台上的老师。因此,无论我们处在语文教育的哪一个岗位,都应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积极探索如何“搭应试教育的船,做素质教育的事”。

1参考文献:

] 邢开娇.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在部编初中教材中的实践研究[G].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9

2]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3] 温儒敏.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J].课程·教材·教法,2012(1):49-52

4]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