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周锦超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对于深圳的城中村来说,其低廉的租金价格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但环境品质低下、公共空间缺乏、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阐述在深圳的高密度发展语境下,如何通过综合整治空间改造的策略与方法来塑造以人为本的品质空间、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城中村社区,促进城中村与周边城市相互融入、共同发展。


关键词: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空间改造

引言

21世纪初,深圳市政府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拆除重建方式改造城中村,但收效甚微。后来2009年政府提出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对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但由于城中村房屋产权归属错综复杂、政策和标准不配套以及城中村市政基础条件过差等原因导致效果依然较差,再到2019年出台以“综合整治为主、局部拆建为辅”的改造政策,显示出深圳市政府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和决心;同时总书记对广东、深圳重要讲话中指出,应当践行有机更新理念,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以“绣花”功夫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在目前大湾区以创新为特征的发展语境下,深圳城中村自发野蛮生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城中村亟需从“粗放城中村”向“特色精致城”转型,以“绣花”功夫去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塑造以人为本的品质空间才是核心关键。


1 深圳城中村综合整治的意义

在深圳近几年的实践中,拆除重建方式的城市更新一直更受村民及开发商欢迎,其原因是拆除重建类的项目可以做到短期利益最大化。但相比于拆除重建方式的城市更新,综合整治类的更新加注重以人为本,虽然改造收益比较低,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与文脉,还保证了外来租户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可能性,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深圳城中村数量极多,散布在城市中成为一个个“城中孤岛”,城中村的综合整治不仅是对城中村的环境提升,而且是对现有城市空间和建筑功能的重塑与完善,可促进城中村与周边城市环境相互融入、互补共存,对于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2综合整治空间改造策略

2.1 整治地面公共空间

深圳城中村建设密度高,围合成的道路错综复杂,由于管理较差,地面公共空间环境与卫生条件堪忧,研究从以下4个方向展开地面公共空间整治工作:

2.1.1 整治门户型公共空间

通过设计地标式景观与构筑、美化各村牌坊、增设入口广场、增加水景等措施对城中村内“门户”型公共空间进行整治改造,增加“门户”型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寻求塑造城中村文化IP的可能性。

2.1.2 整治提升集中公共绿地空间

基于城中村现有的集中公共绿地,梳理场地及周边关系,丰富社区集中绿地功能,设置人性化设施,提供休憩、健身、游乐、散步、打牌等居民活动空间,结合周边建筑的垂直绿化、增加场地绿化覆盖率,营造局部舒适小气候,打造服务覆盖全年龄层的社区公园。

2.1.3 整治宅间绿地

城中村楼栋之间空间狭窄,宅间绿地逼仄难用,可通过改造、串联现状废弃的宅间绿地,打造共享口袋公园,营建社区生活场景,并结合建筑立面绿化改造,打造居民共享、富有绿意的场所。

2.1.4 整治街道公共空间

城中村的街道狭窄、人车混行,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整治中可通过规范停车划线、建设停车楼、禁止车辆通行等措施规避车行交通,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还城中村居民一个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

2.2 整治空中公共空间

深圳城中村又被称为“握手楼”,窗户之间相隔不到半米,虽然距离很近,但每栋楼依然是一个个的“城市孤岛”,楼与楼之间缺乏联系,楼里的人更缺乏公共交流空间。研究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整治空中公共空间:

2.2.1 增加二层空中连廊,增设集中公共空间

水围的柠盟人才公寓提出了创新性的改造措施解决了上述问题,其通过构建出连通每栋建筑的空中二层连廊系统,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将人行流线向有机分散在一定距离的空中公共空间引导,从而解决城中村公共交流空间不足难题,其通过二层空中连廊将住在人才公寓里的几百名青年联系在一起,创建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社区。

2.2.2 构建空中天街系统,解决城市孤岛难题

深圳城中村一般都建设于90年代的抢建高潮中,其建筑屋顶高度基本相仿,研究可通过搭建天桥的形式串联距离较近的屋顶,构筑出一个环形连通的空中天街系统,将屋顶空间充分利用,同时可结合不同的屋顶大小来打造诸如景观休闲、交流创想、活力运动等主题,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屋顶空间,解决城市孤岛难题。

2.3 整治提升服务空间

城中村大多数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消防隐患多、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提升基础服务设施成为了每个城中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首先应通过增设垃圾分类设施解决垃圾源头的问题,其次通过新建改建雨污水管道、电力电信管道等措施全方位改善基础设施。最后通过增加社区警务室、微型消防站、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年之家、共享市场等服务设施提升村内整体服务设施水平。良好的服务空间才是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2.4整治提升文化空间

文化是促进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在城中村整治改造中,那些带着历史记忆的古祠堂、古屋、古树承载着一方乡土文明,在整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修缮,促进城中村历史文脉的传承与留存,发掘和保护城中村的本土文化。具体可以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墙、打造历史人文雕塑、制作每条村独有的文化IP标识系统等等空间改造措施来增加城中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促使居民自发传承历史文化的精神理念,以文化谋发展,以文化促和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空间改造更多的应该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尽量去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筑结构及城中村特色的空间尺度,通过对地面公共空间、空中公共空间、服务空间和文化空间四个方面的整治改造,打造出一套适合于高密度地区的三维立体复合的城中村空间网络体系,将原本紧凑而孤立的城中村单栋建筑紧密串联在一起,为生活在城中村的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绿色、友善的生活空间,营造出一个立体的生活街区,促进城中村与周边城市高效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成伟. 公共产品导向:多中心治理的城中村更新——以深圳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为例

[2] 邢福生. 公共租赁导向下的深圳市城中村规模化改造策略 住宅与房地产. 2021,(08)

[3] 杨镇源、胡平、刘真鑫. 村城共生:深圳城中村改造研究 住区. 2020,(03)

[4] 袁定欢、黄小琦、鲍海君、林文亿.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主题及演变过程分析——基于2009-2019年政策文本分析 城市规划. 202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