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针灸的穴位有哪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中风针灸的穴位有哪些

姚进

西充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西充县 637200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风在我国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出现了大幅升高的趋势,从而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与威胁。总的来看,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较大、过度劳累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中风问题。由于受到该病影响,患者大脑组织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语言功能受限、口眼歪斜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继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该病,中医主要采用针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实践表明,通过该疗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缓解,对于患者以后生活体验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中风及其危害

作为中医临床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之一,中风对于患者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该病又有内风与外风的区别,其中,内风属于内伤病症,又被称为脑卒中。相比之下,外风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风邪影响所致。在致病因素方面,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致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其中,在临床过程中,以内因导致中风的患者占中风患者的绝大多数。具体来看,中医将诱发中风的因素分为风、火、痰、气、血、虚等六大方面。在中医理论中,中风患者主要以突然昏仆与不省人事为临床表现。与此同时,由于该病可对患者脑组织造成损伤,而大脑是对人体进行控制的重要器官,因此,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能力受限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60da7cd7eec1d_html_6ef19cc4ce4dd846.jpg

二、针灸对于中风的价值

作为我国特有的疾病治疗方法,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在临床过程中,通过该疗法的合理应用,医疗人员可以进一步实现患者腧穴与经络传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继而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有效改善。在临床过程中,通过中医理论对病因进行诊断并找出关键后,医疗人员即可使用针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实践表明,通过相关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合理改善,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我国自古以来便使用针灸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实践表明,该疗法在临床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治疗价值,有利于引导患者实现气血的调和,对于其临床症状的进一步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三、中风患者针灸穴位选择

(一)主穴

在中风患者针灸治疗过程中,取用的主穴主要包括委中穴、尺泽穴、极泉穴、三阴交、内关穴以及人中穴。大量中医人员指出,通过对上述穴位进行有效针灸,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合理改善,对于患者体内气血的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导向价值。

60da7cd7eec1d_html_9da16ee7eba8c53d.jpg

(二)配穴

大量中医理论著作中指出,在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主穴进行针灸干预后,医疗人员应根据患者临床过程中的具体症状对相关配穴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为患者治疗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在此过程中,中医将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并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制定了配穴的穴位选择。实践表明,通过该疗法的合理开展与落实,有利于进一步实现针灸工作的细节化发展,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合理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在配穴选择问题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验证,医疗人员表示,对于相关配穴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进一步优化。对于足内翻的患者,应选用丘墟透照海作为配穴;针对复视的患者,应选取风池穴作为配穴;针对尿潴留与尿失禁的患者,应选取关元穴与中极穴作为配穴;针对便秘的患者,应选取天枢穴与支沟穴作为配穴;针对头晕的患者,应选取天柱穴与风池穴作为配穴;针对上肢不遂的患者,应选取合谷穴、手三里、曲池穴以及肩髃穴作为配穴;针对下肢不遂的患者,应选取风市穴、太冲穴、阳陵泉以及环跳穴作为配穴;针对气虚血瘀的患者,应选取气海与血海作为配穴;针对阴虚风动的患者,应选取风池穴与太溪穴作为配穴;针对肝阳上亢的患者,应选取太溪穴与太冲穴作为配穴;针对口眼歪斜的患者,应选取颊车穴与地仓穴作为配穴;针对风痰阻络的患者,应选取合谷穴与丰隆穴作为配穴;针对痰热腑实的患者,应选取内庭穴与丰隆穴作为配穴。

四、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方法及涉及的穴位

(一)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主要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应用该疗法时,医疗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并使用右手持针刺入患者相关穴位。在此过程中,通过提插与捻转等手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合理改善。针对肢体瘫痪患者,医疗人员,常选取合谷穴、手三里、天井穴、髀关穴、外关穴、伏兔穴、梁丘穴、足三里、内庭穴、解溪穴、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丘墟穴、悬钟、秩边、殷门、委中穴、承山穴、曲池穴以及申脉等穴位进行干预。针对发病时间在3个月之内的患者,医疗人员应取患者健侧穴位为主,使用泻法进行针灸。针对发病时间在3~6个月期间的患者,应取患者瘫侧与健侧穴位进行共同针灸。其中,瘫侧使用补法进行针灸,健侧使用泻法进行针灸。

60da7cd7eec1d_html_45fb3170bff72ab1.jpg

(二)头皮针疗法

在中风患者治疗过程中,作为常用的针灸方式之一,头皮针疗法对于各个阶段的中风患者均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后,医疗人员应采用右手持针将针灸用针与患者头皮呈30度角度进行穴位刺入。刺入后,医疗人员应快速进行捻转,确保患者得气后,使用补泻手法进行干预,通常情况下,患者留针时间在40min左右。拿出后应采用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止血。在此过程中,针对口角歪斜的患者,应取顶颞前斜线下1/3位置进针;针对存在视觉障碍的患者,应取枕上旁线进针;针对语言受限的患者,应取颞前线、额中线以及顶颞前斜线下1/3位置进行进针。

(三)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在中风患者治疗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常情况下,在应用该疗法时,医疗人员通常将艾柱至于患者穴位针灸位置进行点燃,以便对穴位进行熏蒸。在偏瘫恢复期患者治疗过程中,应使用艾条对患者承灵穴、曲鬓穴、神庭穴、正营穴以及百会穴进行温和灸。针对语言能力受限的患者,应对其通里与天窗等穴位进行灸治。针对中风发作期患者,应使用艾柱隔姜对患者气海与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四)穴位注射疗法

该疗法主要适用于中风后偏瘫恢复期与后遗症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体治疗内容如下,在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后,医疗人员应使用注射器刺入患者相关穴位并进行提插,待患者得气后,将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以及麝香注射液等进行穴位内注射。通常情况下,每个穴位的药物注射剂量应控制在1ml之内。在穴位选择问题上常用穴位主要包括三阴交、阳陵泉、昆仑、太冲、解溪、足三里、外关、内关、曲池、合谷以及肩髃。

(五)眼针疗法

该疗法用于中风各个时期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应用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使用一手对患者眼睑进行按压,同时另一只手快速对眼穴进行刺入,刺入深度在1~2分之间,不使用相关手法进行针灸用针的移动。在得气后及时出针并采用压迫方式对患者进行止血,在此过程中,对于上肢活动受限的患者,应选取上焦区;针对偏瘫患者,选取上焦区与下焦区;针对小便失禁患者应选取肾区、肝区以及下焦区穴位;针对合并冠心病患者,应选取心区域上焦区穴位。

总的来看,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中风问题的影响,患者往往难以有效实现对于自身肢体功能的合理管控,继而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治疗问题上,通过中医针灸疗法的合理应用,医疗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实现对于临床症状的及时改善,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中风患者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改善,对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充分维系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