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6
/ 2

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于凤翠 2 王春红 3 刘玉

1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 盐城市 224763 2 宝塔镇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 盐城市224743 3 恒济镇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 盐城市 224763



摘要: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市场的需求也非常可观,因此确保水稻种植的平稳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根本。水稻的种植与生产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效应,从我国的水稻种植发展历史来看,方向由南向北转移较为明显,同时水稻的生产空间布局与劳动力、灌溉方式以及施肥措施等都有着紧密关系。本文针对我国的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进行分析,并探索影响因素变化。

关键词: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以水稻为主食,因此水稻种植生产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的优化与发展,对于农民创收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深远性影响。水稻的整体性收益和产量与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有着必然关系,同时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也给农业种植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稻种植生产由南向北迁移迹象比较明显,因此说外部环境所引起的水稻生产区域变化具有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所以要充分了解水稻生产空间变迁特征,才能更好地掌握水稻区域变化规律、合理布置农业资源,以此实现我国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种植区域的类型变化和趋势分析

我国在水稻种植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杂交水稻更是造福了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从1978年到2010年之间我国的水稻产量提升了45%左右,其年递增速率达到1.2%,可是这30多年的水稻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连年增产,在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水稻生产也发生了波动,甚至出现了6年连续减产的情况,造成这种波动的根本原因需要从我国的水稻生产区域变化进行分析。

(一)水稻生产区域变化的类型

我国有三十多个地区种植水稻,但是受到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及经济等多项因素,影响其水稻种植以及农业生产的情况差异性较大,水稻生产区域变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收缩型、扩张型、稳定型以及波动型。首先,苏浙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和90年代有小幅上升,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属于收缩形地区,其次,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后期生产表现强劲,属于扩张类型。再次,湖北地区的水稻种植虽有小幅波动,但是整体趋势向稳,属于稳定型。最后,天津、宁夏、陕西、山东等地区水稻生产波动较大,并先次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属于典型的波动性[1]

(二)不同时期的水稻种植变化

水稻生产区域的变化与时间年份有着紧密关系,从量化指标连续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我国在78年、88年、98年以及09年的四个时间节点中有着明显的区域变动。水稻生产区域出现由南向北转移、东减、中增、西平的变化趋势。首先西北及华北地区的整体水稻生产处于较小的范围波动,而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发展势头迅猛,并成为我国新型水稻种植的主产区,东南沿海地区的水稻总产量逐年下降、具有收缩态势,西部地区的水稻主产区相对稳定、总量不变,同时也稳定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

二、水稻生产重心轨迹演变分析

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我国水稻生产区域的变迁,可以明示其具体过程和数量关系,并直观的表达出水稻生产中心区域的演变轨迹,区域中心法是将某个时间节点的水稻生产用指标度量,可以使用面积或产量两种方式,这样便可以了解任何地区的水稻产量变动,同时也可以发现全国的水稻种植区域转移迹象。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南地区是我国传统水稻种植的重点区域,也代表着当时我国的水稻技术先锋,改革开放后期随着水稻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东南地区向东北地区逐渐转移。在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水稻的空间布局先后有两次调整,先是生产重心向西南地方转移、然后向东北地方转移、继而向西北地方转移,整个过程缓慢且平均,相对而言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以后水稻生产中心也有向西南偏移、后转向东北、再调转西北的形式,这种转移与之前的发展非常类似。2010年以后随着中央对于粮食生产的关注度增加,各地区的水稻产量有都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平缓了水稻生产重心,奠定了由南向北的趋势[2]

三、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在人们的传统水稻种植研究中一直受限于计量经济方法,而忽略了空间效应对于水稻的生产数据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从空间计量模型中对水稻布局迁移变化产生更多的思考。

(一)理论分析

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化分析不能再仅仅针对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区域性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市场一体化方式的进行深化思考。首先,自然资源是影响水稻种植生产的重要因素,包括耕地、水体资源等多个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不断扩张,致使一些耕地原本较少的沿海城市土地缩减、耕地面积减少,而部分土地肥力无法支撑水稻连续种植,因而影响了当地的生产,而且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长江以南地区拥有我国大部分水资源,却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其次,科技是推动人类农耕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包括生产机械、种植方式以及产销一体化规模等,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水稻的产出量,对于种植户经济效益增长极有深远性影响,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水稻种植户的积极性,因此需通过农业技术推广,让科技成果在实践中获得更大收益,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重增长。最后,市场因素也是促进水稻增长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没有激发个人或组织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市场化经济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快车道”,但是现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规模整合,以及农业机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却促使了规模化农业组织的形成

[3]

(二)模型构建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变量和种植优势,因此在考虑区域性水稻种植分布过程中,必须结合周边地区的生产影响进行分析,因此在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时,可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的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水稻产量与种植面积以及土地肥力成比例关系,但是传统的东南沿海种植区域的土地面积正在缩减,虽然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改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水稻单位面积增产,可是实践表明两者并不能互相抵消,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盈利空间小,相对于其他经济模式缺少可图利润,而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土地,因此水稻种植开始由南向北转移。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逐渐涌向其他行业,从近些年我国的人口变迁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城镇涌入,尤其是工业生产中会更大程度上吸引当代农村年轻人,这也对原本的传统水稻种植地区产生负面影响[4]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二十年,同时我国的水稻生产空间布局也有了较为显著变化,水稻的生产种植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深入研究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针对空间布局进行政策倾斜以及基建投入,提高水稻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程度,根据地方种植特点建立产销体系,以此确保我国农业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孙玲,王晶晶,邱琳,等. 江苏省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2020,32(2):45-55.

[2] 王艳. 要素禀赋结构、时间门槛和水稻生产布局变迁[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31-39.

[3] 秦秋霞,林光华. 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产出的影响 ——以水稻种植户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9):338-342.

[4] 韩芳玉,张俊飚,程琳琳,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3):28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