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2

浅谈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何丽娜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100080

摘要: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问题,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要使企业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基本前提就是企业员工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消除威胁个人健康的大敌、破坏企业效率的大敌、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关键词:企业不容忽视的员工心理健康;措施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问题,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要使企业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基本前提就是企业员工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通过心理专业人员为员工提供婚恋情感、子女教育、情绪调适、压力管理、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单位的工作绩效,进而提升单位的整体效能。

  一、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从而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而非分的期望与要求,给自己确定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安然处之,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能理智地对待自己。二是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认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被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三是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使自己适应时代的节奏与变化。四是有坚强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五是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做到把握现实,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六是有完整和谐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解、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七是有与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企业员工的常见心理问题

企业员工的常见心理问题表现有工作积极性下降、感觉生活工作没有意义,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思维停滞无创造性,自厌自弃,失眠厌食/暴食等等生理或者行为上的不健康表现
 (一)逆反心理。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越来越严、工作标准越来越高,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受到一些批评。然而,有的员工由于虚荣心较强,不能正确对待,对领导的批评产生一些逆反心理:不管自己工作表现如何,只听得表扬,听不得批评;听到表扬就兴高采烈,听到批评就情绪低落;遭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不从自身找原因,看不到批评背后的关心与善意,反认为领导、同事们和自己过不去,有意给自己找茬,于是情绪低迷、工作消极。
(二)抵触心理。有的员工觉得企业的制度、禁令、监督过多,管理缺乏人性化,片面认为自己在岗上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全方位的监督,限制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自由空间”,觉得精神压抑、负担过重,于是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自己有意无意地违反企业规定,出现藐视制度、作风涣散、执行力不强等现象。
(三)失衡心理。面对竞争,有的员工希望付出一滴汗水,就立即获得一分收获,经不起长时间的考验,工作忽冷忽热,情绪波动大。当个人付出没有及时得到相应回报时,思想上就会结“疙瘩”,深感痛苦和失望,顿生消极情绪,个别员工甚至还以工作懈怠来发泄怨愤。
(四)随便心理。个别员工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和“人生苦短”的享受思想,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没有把精力用在提升工作能力、提高业绩上,而是把心思用在吃喝玩乐之中,以致出现工作被动应付、好坏无所谓的现象。
(五)狭隘心理。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使一些鉴别力、意志力不强的个别员工受到侵蚀,从而产生“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自私自利狭隘的思想。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压力。在工作中,当环境条件提出的要求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和资源范围时,人们会感到紧张。这种过大的压力直接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肠胃溃殇等疾病,以及手脚麻木、肌肉酸痛、偏头痛、容易疲劳等各种亚健康症状,人体免疫力随之下降。压力会造成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较高,会导致体力衰竭、精神恍惚、效率缺失、抑郁症和自杀等一系列心理后果,最终将影响企业的绩效。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而人际冲突几乎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之中,最主要的起因是沟通不足或沟通不当。人际冲突往往会使企业的人际关系紧张,员工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疑,不愿协作,缺少沟通,造成企业效率低下,凝聚力下降。人际交往对很多员工来说是重要的,同时人们对它的需要又是有限度的。调查发现,一些做客户服务的员工由于白天接触客户太多,晚上回到家里就不愿和家人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家庭关系,甚至其人格特征都会发生变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带来愉快的情绪,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足感,可以减少孤独感、恐惧感和心理上的痛苦,并能宣泄不快情绪,从而减少心理压力。相反,人际关系紧张常造成抑郁、烦躁、焦虑、孤独、憎恨及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工作狂。工作狂的心理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沉溺行为”与“强迫行为”。他们工作成瘾,长时间工作不休息,不工作就觉得不自在、痛苦、无所事事。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对人体产生压力,使人的心理总是处于紧张、苦闷、恐惧和不安等状态中,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自己又不具备足够的解决能力,就会产生悲观、失望、抑郁、消极、甚至愤世嫉俗的心态。

四、企业员工心理健康辅导措施

(一)从心态培训上入手。心态是横在人生路上的双向门,人们可以把它转到一边,进入成功;也可以把它转到另一边,进入失败。心态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我们不能预知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情况,但正确的心态可以令我们能够适应它。拿破仑希尔曾风趣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佩带着隐形护身符,护身符的一面刻着积极的心态,一面刻着消极的心态。”员工拥有积极的心态,就能拥有愉快的心境,就能有效工作、创造财富,追求健康、快乐和成功。对员工进行心态培训就是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态度的一种培训方式。可以说,这种心态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员工心理的健康发展。定期开展心态培训,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解除心理压力,树立起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员工自我察觉能力。自我察觉是员工通往全面发展的第一步,是成长的基本要件。自我觉察的品质不仅是客观的、诚实的,而且是没有偏见的。它不仅使人能觉察到“自我”,也能充分觉察到“他人”。它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受事物的能力。它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与他人体会到同一种感觉,用他人的方法去认真思考,并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提高员工对外界生活的极强适应能力,以及对内心生活高度的自省能力,能明确地“自我定位”。

(三)从改变心智模式上努力。心智模式是根植于我们心灵的想法、看法、假设、图象和印象,就好像一块玻璃能够微妙地扭曲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演绎。心智模式的形成受人们所经历的环境、人的性格、人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的影响,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例如,很多员工不愿意多付出,旁观别人,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结果时间一长,发现自己渐渐对工作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就在于在长时间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良的心智模式,因此,要想改变这种行为,关键就在于很好地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把企业作为我们的唯一来对待和呵护。

(四)提高情商。情商大致由五种能力因素组成:一是随时了解自己的情绪,能立刻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否正常,并能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安抚自己,摆脱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三是激励自己,不为挫折和困难所左右,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和创造力;四是理解别人的情绪,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五是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要想在生活和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仅应当具备很高的智商,而且必须具备很高的情商。情商与智商虽然各异,但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而80%是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水平。

  健康就是生产力,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是一个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关系到国民素质和民族的未来。追求健康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理想,同样也是企业员工们的愿望,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解决企业员工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长喜.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9(22):06.

  [2]卢萌萌.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2][J]. 中国商论,2018(12):27-28.

  [3]张琳瑛.浅谈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维护问题的探析[J]. 中国商论,2016(12):27-28.

   [4]宿圣军,张安迪.建筑施工企业青年员工心理问题浅析及对策思考[J].智库时代,2018(23):202-203.
     [5]朱胜果.国有企业新入职员工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8(08):206.
     [6]陈伟娜,郑新.企业员工心理问题新表现—下班沉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03):101-106.
     [7]刘强,张杰.心理契约视角下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风,2013(06):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