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市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市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为例

杨阳

江苏省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快速城镇化导致水资源开发过度和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南京市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探索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使其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净化为景观特色的城中湿地绿肺。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湿地;景观设计


为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城镇化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然而,快速城镇化导致水资源开发过度和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通过协调保护环境资源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尊重自然,平衡生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逐步建设依托于自然基础上集积存、渗透、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高度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这种以“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的设计思路,容易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等问题,而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利用城市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自然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材质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的剩余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是一种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的设计思路,可有效调节水循环,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二、海绵城市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1.项目概述

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位于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之一的丁家庄片区内,西至寅春路、东南临铁路专线、北接栖霞大桥规划道路,占地面积约41000平方米,是丁家庄海绵试点片区的重要试点项目。项目建设旨在通过打造湿地公园的海绵体,解决寅春路长期积淹水问题,加强丁家庄北部片区雨水径流调蓄功能,提高城市水涵养和城市防汛排涝水平,提升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

2.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设计以结合场地现状,最大程度地保护寅春路原有水系及生态体系,采用低影响开发手法,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四大功能出发,主要运用水塘湿地、调节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花阶梯田、生态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技术手法,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润泽城市中的绿色生境,并且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及审美体验,打造具有特色城市形象的生态海绵湿地公园。

2.1水安全功能——防洪排涝

为解决寅春路长期积淹水的问题,同时作为丁家庄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末端,本次设计改造了寅春路下现状市政雨水管,并增设道路横截沟,保证积淹水关键区域排水通畅。

海绵湿地公园以蓄水来减轻排洪压力,机排的方式可以在封闭排水圈内,防止下游河水倒灌的同时保证排水;设计范围内共分为8处连池,池底标高为11.30~10.20,汇水面积约24.3ha,调蓄量约36749.2m³。下游公园水系与涂家营沟河道交接处设置雨水泵房,泵站规模1500吨/h。经过核算,湿地公园内的蓄水量,能够满足《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对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即总控制率达到75%,25mm降雨不外排。

2.2水环境功能——水质净化

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不仅可以解决寅春路每年汛期的积淹水情况,而且通过建设水塘湿地、调节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花阶梯田、生态草沟、透水铺装及合理种植水生植物等海绵措施,收集雨水下渗并滞留,补充地下水,同时调节暴雨地表径流,在保护自然水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功能。南侧通过7个调节池、水塘湿地、雨水花园层层跌水,北侧结合原山坡地形设计花阶梯田,利用高差自然将雨水汇入生态植草沟,通过植被缓冲带跌水、下渗,截污净化,最终剩余部分径流汇入到末端最大的公园水体,可用作绿化、景观水体使用,或通过管网、泵站等运送外排,将大量固体污染物截留在绿地内,使有机污染物在生态绿地内进行自然净化,减少城市河道初雨形成的淤泥量及面源污染,削弱有机污染物残留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枯水期从临近河道上游引水,经海绵湿地公园内缓流循环,通过湿地内水生植物的净化处理,水体可作为涂家营沟下游段的补水。

2.3水生态功能——生态调节

设计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的水杉、香樟等大乔木,根据现状形态,在植物品种选择受限的情况下,湿地选择和使用多年生沉水及挺水植物(金鱼藻、狐尾藻、梭鱼草、千屈菜、水葱、再力花、花叶芦竹等),在满足优美景观效果的同时,滞水、蓄水、净化水质;常水位以上采用繁殖、生长能力较强的观赏草类(狼尾草、蓝羊茅、矢羽芒等),在淹水或干旱以后能迅速恢复绿化覆盖,形成自然形态的生物群落。北侧山坡结合视觉的观赏角度,划分出花阶,选择发芽率较高且抗性和固土能力较强的花卉品种和草籽(大花金鸡菊、百日草、波斯菊、小冠花、黑麦草等)进行籽播,既保证坡地固土功能,又满足春、夏、秋三季观花和冬季覆绿的生态感官。东、南两侧有铁路环绕,地势较高,且旁边临近居住区,种植高大乔木(喜树、香樟、马褂木等)对场地内部进行隔离防护,抗噪吸尘。大量的绿植与水域,能有效降低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优化空气质量,调节城市高温现象,缓解热岛效应,降低能源的消耗,为城市综合环境改善做出贡献,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2.4水景观功能——景观休闲

湿地公园围绕八个水塘湿地移步换景,设置了亲水平台、健身游乐设施、休憩广场、儿童游乐场地、植物迷宫、健身步道、慢行系统等活动场所,为周边居民提供不同的景观空间感受,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活动环境。结合湖心岛景观亭、文化宣传栏、地面铺装和景观导览牌等设施,以浮雕、夜光石等特殊形式材料展示海绵技术应用,普及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以及湿地公园内所运用的海绵措施内容。设计上在细节上多样化雕塑小品形态,在水边多使用鸟类造型的雕塑,提升生态美感;在儿童活动区域使用可爱的动物造型雕塑,增加童趣;在山体林带内使用动物群组雕塑,增强区域识别性,营造不同区域的不同观赏感受。公园包含了约八十余种植物,如鲁冰花、柳叶马鞭草、芦苇、白穗狼尾草、花菖蒲、蓝羊茅、多种草花及湿地特色植物,与各类常绿、色叶、花叶乔木相搭配,注重四季色彩和形态的变化。着重引入各类狼尾草(火焰狼尾草、紫穗狼尾草、白穗狼尾草、大布尼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粉穗狼尾草等),秋季色彩斑斓,极具观感。公园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于居民生活中,为居民提供滨水休闲、交流、活动的好去处,这些功能各具特色的空间也考虑到了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使用,成为集生态、休闲、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类公园。

三、结语:由于项目周边的公园配套较少,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在激活原本废弃的场地,通过海绵技术的植入设计,使湿地具有收集、滞留、净化和补给等诸多功能。解决了寅春路常年汛期积淹水问题,为周边片区提供生态健康的区域花园,建立片区的绿肺,保护了乡土动植物的多样性,为居民营造一个具有文化和生态意义的环境空间,自然和城市得以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26-36. 

[2]俞孔坚.与水涝共生——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J].广西城镇建设,2013(10):74-80.

[3]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

[4]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5]郭君仪.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规划设计探索——以福州市八一水库下游雨洪公园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8X):1-2.

[6]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