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生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高校博士生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黄郅博 杨庆俊 吕焱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目前高校博士生党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了博士生党建与科研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以党建引领科研工作,以科研工作促进党建”的双向促进博士生培养模式。最后,通过党建工作实际探讨了在这种双向促进培养模式下高校博士生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方案。

关键词:博士生;党建;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高校博士生作为处于象牙塔顶端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大学生群体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也是科技工作者中的新生力量[1]。当前高校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学术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开展。随着高校博士生的不断扩招,新时代博士生党建面临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由于其和科研工作之间的融合度较低,导致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重科研,轻思想”的现象[2]依然存在,因此正确处理好高校博士生党建和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

1 博士生党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高校博士生党建现状

高校博士生群体的特点和培养模式不同于本科和硕士生。从群体特点来看,博士生的年龄普遍偏大且年龄跨度大,思想观念基本已经定型;从培养模式来看,科研工作是高校博士生的主业工作,博士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科研工作中,而且科研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博士生能否成功拿到博士学位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因此对于博士生来说,开展党建的难度和挑战更大。

据“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问题与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大学等21所高校的师生对这21所高校博士生党建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也存在着干部培训不足、导师参与性不高、支部凝聚力不强和保障不足等问题[3]。据“上海部分高校研究生党建的调查与思考”显示,同济大学等上海部分高校党建整体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党组织生活开展难度较大、党组织缺乏制度建设等问题[4]。综合国内现状,高校博士生党建一直在不断创新,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改善和解决。

1.2 高校博士生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针对目前高校博士生党建现状,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博士生思想政治觉悟参差不齐,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第二,博士生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第三,部分博士生对党员身份认同感较低;第四,博士生“重科研,轻思想”的现象[2]较为普遍;第五,博士生党建和科研工作融合度较低,导致博士生对党的组织生活参与度较低;第六,博士生党支部开展的党组织生活对博士生党员的吸引度较低。

本文结合实际党建经验分析得到如下原因:第一,博士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存在把关和筛选不严问题,导致部分博士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端正,包含目的性和功利性;第二,博士生党支部在理论学习方面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第三,博士生没有认识到党建对于科研工作的指引性作用;第四,博士生党员骨干业务能力薄弱,导致博士生党支部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形式单一。究其根本,问题来自于博士生党员自身,引导博士生正确看待党建和科研工作的关系,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博士生党建开展难的问题。

2 博士生党建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高校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面临来自科研、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博士生内心深处认为党建和科研的关联性较弱,因此高校博士生中“重科研,轻思想”的现象[3]普遍存在。实则不然,博士生党建和科研工作密切相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5]。“以党建引领科研工作,以科研工作促进党建”的双向促进培养模式,更有利于高校博士生的成长成才。

博士生党建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博士生科研工作是党建的重要支撑。博士生党建的开展能够引导博士生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正确客观的战略眼光看清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从而更好地指引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工作与党建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创新博士生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形式,增强博士生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高校博士生党建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是未来高校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

3 博士生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实践

本部分将通过党建工作实际,从“党建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促进党建”双向促进培养模式来探究博士生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方法。

3.1 主抓博士生党建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博士生党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博士生党员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3.2 建设特色博士生纵向党支部

学院充分考虑博士生的科研方向、实验室地理分布等因素,并结合博士生党员群体特点设立博士生纵向党支部。纵向党支部的设立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组织生活开展困难的问题,既发挥了高年级党员对低年级党员在学术、学业、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作用,又能依托低年级党员的热情来带动高年级党员积极参与到党的组织生活中来,大大改善了博士生党组织生活参与度低的问题,同时也能发挥博士生导师和辅导员的监督作用,从党建和科研双方面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 创新博士生党组织生活开展模式

以“党建+科研”的支部建设理念,创新党组织生活开展模式。理论学习更多地融合科技创新文件的学习和学术沙龙的开展,让博士生党员在参与党组织生活过程中既能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又能开拓科研视野;依托“线上+线下”和“理论+实践”的学习特色,更多地融合科研单位和一线企业的实地走访,让博士生党员更多地了解行业发展方向,通过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等志愿服务,让博士生党员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增强自身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并践行科研报国的初心。

3.4 建立多维度的博士生党支部监督考核体系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建立多维度的博士生党支部监督考核体系,对博士生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维度监督考核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和党员骨干的监督作用,从党员个人到党支部集体,从党建到科研工作进行多角度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项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将综合考核优秀的党支部设立为模范样板党支部,进而带动整体博士生党建向好发展。

4 结论

正确处理好高校博士生党建和科研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开创一种高校博士生党建新模式,并将更好地改善目前博士生党建开展困难的局面。在未来的博士生培养工作中,博士生党建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大趋势,“以党建引领科研工作,以科研工作促进党建”的双向促进培养模式,也将引导博士生坚定理想信念,将许党报国、科研报国的初心,践行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韩振兴, 王金梅. 博士生党建难点与解决途径[J].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

[2] 李思佳. “双一流” 背景下研究生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 姜恩来, 孙信丽, 宋吉红. 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 765(11):46-48.

[4] 罗会德, 王滨. 研究生党建的调查与思考——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08, 000(001):34-37.

[5] 屈朝霞, 康超. 高校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的创新机制探究[J]. 党建研究, 2019.

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SJGZ2018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