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类引导下的街区规划——浅谈天水市秦州区街景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基于分类引导下的街区规划 ——浅谈 天水市秦州区街景 塑造

杨惠芳

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本文经过对天水市秦州城区的主要道路进行现场走访和资料研究,结合不同的道路在交通功能、周边环境和景观基础上的差异进行分类探讨,就如何通过街区环境塑造城市总体面貌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字】城市风貌、街道景观、空间活力、城市个性

【引言】街道作为一类特殊的空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担负的都主要是城市或者区域的交通功能,仅仅是基于最基本的需求而伴随着日常且必须的交往或生活空间。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品质日益提升,街道及其沿线空间利用逐渐被城市建设所重视,成为折射区域品质,展现城市个性的重要元素。毕竟美丽的城市环境可能很多地方都有,然而个性突出的城市风貌才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核心“资本”。这个时候,街区空间作为一类重要的公共空间,可以说覆盖性最广、使用频率最高,正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绝佳媒介。

【正文】

一、街巷空间与城市风貌之间的作用联系

凯文·林奇在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城市意象》中,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在这其中,道路的分布面最广,兼具方向性和连续性,又彼此交叉联系;它们串联起其它各种要素,又同时被这些要素所影响,主动或被动地链接起大大小小的空间和风格迥异的界面。正是人们对于这些空间和界面的理解和阅读,构成了城市最初的印象,这恐怕就是人们对城市风貌最浅显同时也是最深刻的解读。

二、城市风貌在发展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作为现代化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发达地区的城市与建筑形态以新的范式在各地迅速推广,城市长期发展所形成的风貌特色伴随着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正在各地逐渐消失,不可否认的,强势文化的入侵自然而然地加剧了地域的文化消解,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开发建设,使得“千城一面,万镇一统”的场景比比皆是。改革开放40年着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近40年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传统文化和原始风貌的损害。城市的历史文脉、传统风貌、固有特色一旦消失,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环境就会丧失认同感和归属感,取而代之的是疏离感和陌生感,这对于一个任何城市来说,都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三、秦州核心文化及风貌特征梳理

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气候宜人的“陇上小江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由于城市更新和生态建设的深入,城建发展迅速,园林绿化面积逐年增加,各类绿地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均得到较快发展,城市面貌也实现了明显提升。而秦州区作为天水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最早设置的郡县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区域优势明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项显著特征:

  1. 地貌特征—— 两山相对,一水中流

秦岭余脉向西延伸,在天水形成了两山夹峙的城市地形条件,受其影响,秦州延续天水古城东西向延伸发展,呈典型的带状城市风貌。贯穿其中的藉河在两山相持之下,流淌出一河中流的自然环境格局,这样的山水条件对天水城市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了城市物质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秦州乃至天水城市印象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随着时间的变迁,河流与城市的景观和游憩生活发生着广泛的联系,二者变得日益紧密。

  1. 核心文化——羲皇故里

相传“羲皇故里”的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出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坐落于秦州区西关的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以外,秦州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自秦汉至明清,直至当下,祭祀不断,相沿成习。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天水乃至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1. 历史格局 ——五城串珠

据《天水县志》记载:“秦州城墙周围长2公里,东、西、北三面有壕,城南无壕,以藉水和湖汊为屏障,远望似泊水巨舟。”受地形条件影响,天水古城自东向西依次由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和伏羲城(又称小西关城)五个部分组成。不似一般城池的方正雄浑、层层相套,天水古城是由东向西带状展开,主干道横向贯通于五城之中,将其紧密相连,而城中巷道则多南北向,环设城门21座,联结街巷和郊区,是较为少见的“五城连珠”格局。经历过岁月变迁,目前西关片区是“五城”格局唯一相对完整的遗存,保留有大量优秀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也是秦州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空间。

四、秦州城区主要街道分类及街景提升策略

在总结了秦州最具特色的文化和风貌元素之后,结合道路在交通功能、周边环境和景观基础上的差异,可以将秦州现状的主要道路分为以下五类。

  1. 城市横向功能主轴——代表道路为岷山路、建设路、民主西路、民主东路、秦州大道、羲皇大道。这些东西向的主要干道彼此联系,分别贯穿秦州新城和老城,由于沿线各类构成元素较多,城市功能的承载性极强,因此这些道路首先应当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更多注重其功能性,在景观及设施方面则应突出公共性,强化城市多元的功能需求。在风貌上的关键词首先应该是融合与衔接,因为他们串联了城市各个功能区、文化区、生活圈,要让这些风格各异的区域彼此联系、过渡协调而又各具特色,需要的恰恰是放弃繁芜的个性,追求简洁和高效,譬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沿线配套设施品质,结合海绵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优化街道整体环境,而对于全段沿街建筑的处理则应以控制为主,不宜苛求完全统一,以避免形成单调的城市界面,丧失街道活力。

2.城市纵向联系廊道——代表道路为大众(北、中)路、双桥(北、中)路、青年(北、南)路、迎宾路、瀛池路、合作(北、中、南)路。这些道路是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联系,也是健全城市功能和生态格局的重要廊道,对于这些道路,必须着重考虑视线的通畅性及引导性,需要全面梳理沿线的建筑、景观等要素,结合道路自身特点,通过交通疏导、空间重构、景观改造等手段,形成有序、连续的城市纵向景观廊道,强化城市山水格局;

3.滨水景观生态廊道——代表道路为藉河南路、藉河北路。凭借秦州城区生态景观基础之一的藉河,这两条道路也是城市最集中的绿色开放空间所在,整体绿化植被最为丰富。藉河北路为秦州城区腹地,沿线规划有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大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因此在景观及设施处理上宜大气简约,体现地方文化和城市性格,而藉河南路则以居住类及相关服务设施为主,在景观和设施处理上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景观对人在聚、留、行、散之间的作用,妥善处理景观及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对滨水景观廊道的打造,可以全面带动城市生态改善,彰显城市形象及景观品质,形成体现多元复合和现代的绿色滨水风景线和公共生活绿道。对于所有滨河的建设项目,都应对建筑间距、高度及风貌等进行细致考虑,加强管理,结合城市天际线的控制实行统一的规划引导。

4.历史文化延伸通道——代表道路为解放路、大同路、成纪大道西段。作为伏羲文化区与西关片区通向城市核心区的重要交通,不仅承担重要的城市交通功能,更有历史文化名城特性和旅游服务需求。这些区段要将历史人文融入到改造建设当中,在设施、景观、建筑等各类细节上充分考虑文化符号的运用,充分发挥伏羲文化影响力。结合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特点,引入古城保护与利用理念,创造城市品牌形象;而对道路沿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古宅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用,可赋予其新的城市功能,有助于提升整个片区的精神品质。

5.组团级特色道路——代表道路为新华路、天庆路,东兴路,平峪路,师院路,春风路等。这些道路的景观环境依托于大型小区或公共组团等,而其自身也主要服务于其所在的城市组团。对于这些道路,更多地需要分析城市居民的动态需求,通过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融合来烘托组团氛围。结合组团自身特色,在街道景观及设施的处理上也要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与尺度,通过营造社区型空间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的城市交往空间,恢复街道活力。

五、结语

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好坏,可能有很多的影响因素,道路空间和街道景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统筹这些线型空间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层次分明的设计合理营造这些空间,让它们既舒适便捷又能反映出城市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是当前城市风貌规划中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项秉仁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杨厚和 《浅谈街道意象设计》——《华中建筑》 第22卷,01/2004

3.刘明国《小城市的街景规划设计》——《山西建筑》第32卷 第四期 02/2006

4.郭乾 《天水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