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 立足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0
/ 2

改变课堂 立足阅读

李晓玲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南城中心校城南小学 048400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人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引导孩子走进真正的阅读世界,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使命。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进行大量阅读的黄金时期。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四至五倍的时候,才能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对于孩子们而言,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外时间又被各门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一节课教一课,一学期完成一本语文书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孩子们六年的小学时间只能学习十二本语文教科书,既耗时又低效,还错过了孩子们的最佳阅读积累时期。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我们的语文老师就不能仅仅只盯着语文课本内容,满足于对文本的解读,应当以教材为例子和载体,由跟着内容跳出内容来教学。

为改变这种现状,让我们的母语教育回归原点,我校推行实践了“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阅读学习”就是一种针对同一(相似)主题或写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大量阅读文章的方法,强调的就是课内大量阅读,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简简单单教语文,把更多的课内时间留给学生来阅读。我们目前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是依据主题内容与写法来安排课文的,和我们的“语文主题阅读学习”完美结合。

为实施“语文主题阅读学习”,我们构建了“一主多元”的课程体系。这里的“一主”即以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主体,“多元”即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一年级3本,二年级4本,三、四年级各8本,五、六年级各14本,小学阶段共51本。除此之外,还有“快乐读书吧”里推荐的整本书阅读。这样,学生在同一主题下,阅读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文到文本,由文本扩展为文化。这种以主题引领的拓展性、建构性阅读,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不仅是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践行提高,一种阅读情感的深化发展,一种阅读文化的主题生产,是人生主题的奠基。

下面,我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

1+x精读引领课

《长相思》+《如梦令》+《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教学重点)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参考新课标对小学高段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习惯方面的要求,结合我校“阅读,再阅读”的核心理念,我们制定了以上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发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静夜思》这首诗还记得吗?李白通过《静夜思》想表达什么情感?(思乡)

2.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有大量的诗词储备,老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谈起,然后引入“乡愁”,老师以“乡愁”为主题,开启孩子们的记忆库,以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古诗词的学习,再导入到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营造了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起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回忆“词”的特点。

2、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重在朗读。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语言,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词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层层递进式去读,努力读出语感,读出诗词独特的韵味。)

三、悟读,品出文字的真情

1.默读这首词,找一找,词中描绘了哪几种景物?

(山、水、灯、风、雪)

2.再次朗读这首词,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景物来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先自学,再组内交流)

(1)“山一程,水一程”:将士们爬过一座座的山,涉过一条条河。将士们跋山涉水很艰辛。

作者没有写出来,你却想象到了他们行军的画面,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你能读出这样的场景吗?

(2)他们这是他们从哪里出发的?要去哪儿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身向榆关那畔行)

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将士们在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翻过多少座山,跨过多少条河,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板书:征途)

(3)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夜深千帐灯”:军帐很多,队伍庞大,夜深了,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

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了还不休息?

(护卫皇帝,有使命;风雪声太吵了;思乡睡不着。)

你能从词中找到依据吗?(聒碎乡心梦不成)

“灯”在诗词中是“孤寂”的意象,比如诗词中出现“月”就代表相思,出现“柳”代表着离别。这里不是纳兰一个人上孤寂,思念家人,这里是千千万万人的孤寂,千颗思念家乡的心。

(4)风雪声太嘈杂了,那故园真的无此声吗?

京师的冬天一样会有,只是心境不一样。词人在征途中,在夜深人静时想念家乡,无法入眠,所以觉得风雪声格外嘈杂。

纳兰性德跋涉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系在故园,在家人身上。(板书:心系故园)

3.小结:我们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深处,体会到了他的思乡情,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思乡情再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这首词描绘的景物,通过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四、移读,外联文字的真情

1.一路征途,一路思乡,在这次出行途中,他还写下了《如梦令》,请同学们读这首词,可以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这首词和《长相思》的相似之处。(景、思乡)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清代〕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小结:通过这两首词我们感受到纳兰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既然这么痛苦,他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呢?

2.这次出行,他还写下了《菩萨蛮》这首词。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读读这首词,思考:他真的是一个轻离别的人吗?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 清 ]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这个环节,我们采用学习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孩子们去读,去悟。这样以词讲词,以情悟情。

3.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三首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喜欢他的孩子可以继续积累纳兰性德的作品,更加深入去解这位“满清第一词人”。

附: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简而言之,“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孩子们在小学这个黄金阅读阶段能大量阅读,让学生得语文之力,习语文之法,语文课也担起阅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