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8
/ 3

探索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

熊惠青

武汉市洪山区水务和湖泊局, 湖北 武汉 430070

要: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则国安民安,水生态兴则文明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市地处两江交汇,湖泊星罗棋布,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湖泊保护因此也成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发展阶段,如何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与湖泊保护工作相结合,加大湖泊保护治理力度,推进美丽湖泊、健康湖泊建设,持续改善湖泊面貌,实现“水清、岸绿、景美、人乐”、“人水和谐”的湖泊水生态环境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思考对策

前 言:湖泊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径流气候、灌溉供水、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寄托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保护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发展阶段,全面提升湖泊保护工作标准,对湖泊全方位进行规划,着力协调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为实现湖泊水质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水生态水平大幅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 我市湖泊环境现状分析

我市江河纵横、港渠交织、湖库广布、水系均衡,市内共有湖泊166个,其中中心城区有40个,新城区126 个,湖泊水面面积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湖泊既是我市重要的城市名片,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我市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水平和水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湖泊水域面积减少,湖泊日渐萎缩。近五十年来,由于冲淤、围垦作用加剧,加上城市迅猛扩张,人口增加,我市湖泊水域面积大规模减少,特别是越接近城市中心地带的湖泊遭受填占的情况越严重,缩减愈加剧烈。50年来近100个湖泊消失,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40个,近30年湖泊面积减少228.9km2。为依法保护湖泊,遏制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2002年3月我市颁布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2005年10月又颁布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2010年8月出台《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特别是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湖泊保护,编制《武汉市湖泊“三线一路”控制规划》,通过一系列努力,确保了166个湖泊数量不减少,面积不萎缩,形态稳定,湖泊面积萎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湖泊水系联通格局遭到破坏,水生态修复能力不足。据了解,历史上我市多数湖泊为自然通江湖泊,江河湖泊间水体交换能力较强。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修堤建闸、围湖造田、港渠淤塞填占、修路架桥等造成湖泊外部连通通道被挤占,逐步造成湖泊水系被分隔,主要表现在江湖分隔、湖湖分割、湖内分隔等,制约了湖泊外排能力,湖泊水系连通受阻也大大削弱了湖泊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解能力、生态修复能力以及雨洪调蓄能力;部分湖泊的湖边塘及湖泊高密度养殖也加剧了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为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近些年来我市在系统分析江湖关系、湖泊水质水量水生态基础上,统筹考虑湖泊多种功能需求,通过适度的河湖库水系连通,优化调整水生态空间格局,探索修复受损水生态空间,取得一定进展。

(3)湖泊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水生态水环境损害加剧。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河湖周边污水管网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匹配,造成污水直排入河入湖,水功能区达标率不高,水生态退化严重,河湖水质富营养化,河湖黑臭、河湖水华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污水管网尚未完全覆盖,污水集中收集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不满足水质排放需求,而且污泥处置设施建设还跟不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污泥资源化水平还较低,大量污水给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市80个主要湖泊监测结果:水质达Ⅲ类标准的湖泊有10个;水质达IV类标准的湖泊有35个;水质为V类标准的湖泊有23个;水质为劣V类标准的湖泊有12个;80个一级水功能区有25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影响湖泊水质类别的主要项目是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

(4)湖泊岸线管理水平不高,部分湖泊岸线环境不佳。近些年来,我市在稳定湖泊岸线形态上做了大量工作,填占湖泊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加大环湖道路建设,建设了东湖绿道、后官湖绿道、金银湖绿道、沙湖绿道等多条绿道串联生态走廊,增强了湖泊修复、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旅游经济等功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休闲观光。但相对我市湖泊数量来说,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一方面部分湖泊是周边村民依靠湖泊养殖赖以生存的来源,另一方面部分湖泊地处中心城市边缘又是跨区湖泊,在划定的蓝线外围还存在大量的湖边塘堰等等原因。

目前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水生态水环境。虽然我市在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基层水务工作者,更要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大湖+”的环境保护、产业创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建设优美宜居的滨水滨湖生态绿城,传承好城市水文化的生态名片。

2 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

2.1 实施全面监管,确保湖泊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我市作为国内湖泊保护地方法规最齐全的城市,修订完善了多项湖泊保护规章制度,为保护湖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下一步还需依托河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实施更加全面深入的湖泊监管,重点是要围绕各区实际,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统筹推进跨界湖泊的保护,湖泊确权划界工作,解决湖泊权属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实行湖泊动态监管。进一步落实湖泊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提高监控能力。严厉打击涉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围垦、侵占水域岸线、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活动。在完善以官方河湖长为主导的全方位治理管护责任体系,健全以民间河湖长为主体的全社会监督参与体系的同时,推行水利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完善“智慧水务”综合体系,以数据河湖长为支撑,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

2.2 突出重点强化治理,补齐湖泊生态系统短板

今后一段时期,武汉市的经济规模、人口总量、建成区面积等还将继续扩大,资源能源消耗将不断增加,给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新的阶段,一要持续高效推进湖泊截污、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及改造、污泥处置利用、补充完善湖泊水生动植物等,实现目前这种仅依靠湖泊全面截污、禁养、种植水生植物、清淤等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过程、末端相结合的全过程治理转变;二要加快推进退垸还湖工作,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打通湖湖之间的连接通道,完善区域排涝系统,实现从单个湖泊治理向区域整体水系、湖泊群治理转变;三要以打造中心城区湖泊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突出带动和示范作用;四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通过突出重点、分段治理、分块实施,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截污,内源污染全清理,面源污染全控制;通过水网联通,以及汲取东湖治理的经验探索湖泊生态养殖,实现湖泊水体交换、流动,提升湖泊自我净化能力,逐步补齐湖泊生态系统短板。

2.3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湖泊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湖泊作为武汉重要的城市名片,随着近几年湖泊保护及治理工作的大力推进,以及滨水滨湖文化水景观项目建设完成,如东湖绿道近几年逐渐成为民众休闲娱乐、游客打卡的重要景点,湖泊的变化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湖泊保护和治理带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升民众的对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下一步要用心做好“水文章”,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开展湖泊保护、水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主题活动进行密集宣传,增强市民护湖爱湖的意识,多方位拓展发动广大群众提高公众参与度和认知度,通过统筹人与自然,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2.4加快智慧湖泊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实现水利数字化转型

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水务建设,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结合各地区地域自然条件和现有建设基础,加快建设完善在线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网络等,构建移动端、电脑端及数据中心等业务功能的互联互通、实时交互的高效监管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与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实现水利数字化的转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整体恢复任重道远。在新的发展阶段,就水利而言,人们对水的需求已从过去主要集中在防洪、饮水、灌溉方面转变到现阶段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湖泊保护成为我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治”、“保”、“还”、“减”、“护”等综合措施,对水功能区不达标的湖泊水系实施治理和修复,保障湖泊水系生态用水、退还湖泊水系生态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湖泊水系水生生物资源,综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违建、清四乱、强执法,打造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家园。盎然绿色,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日益成为幸福生活的常态!

参考文献

[1]李延莉,朱学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9):13-16.

[2]向世杰,邓君,王琦琦,等.湖泊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评估研究[J].内江科技,2019(5):77-78.

[3]周念来,周驰,康玉辉,等.基于生态修复的江汉平原湖泊环境治理研究[J].中国水运,2015(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