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径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性能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3

小粒径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性能评估

杜西江 徐良

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开展小粒径断级配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凝土级配设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结构的高温、低温和水稳性能,并对常见的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性能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断级配骨架密实型结构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部分指标优于传统结构性能,为沥青路面中、上面层材料的选择提供优良方案,有效提高结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断级配;骨架密实结构;路用性能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沥青混凝土是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常用建筑材料,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沥青混凝土的级配设计对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常见的级配类型以悬浮密实、骨架空隙及骨架密实为主,其中骨架密实结构由于具备较好的高温、低温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1-2]。目前SMA、OGFC等均采用断级配骨架结构,通过增加粗集料比例提高抗滑与高温性能[3-4],但高比例的粗集料对沥青混凝土的疲劳性能和密水性均有不利影响。本研究拟设计小粒径断级配骨架密实型级配结构,其本质为以优化粗集料颗粒点支撑稳定性为基础,提出与SMA混凝土具有路用性能相似性,同时具备较好密水性能的沥青混凝土结构。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高温、低温与水稳定性等多种路用性能指标,以期提出适用于道路中、上面层应用的沥青混凝土结构。

1配合比设计

1.1 原材料基本性质

矿质集料是沥青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本研究选用坚硬、耐磨的玄武岩集料,集料颗粒的公称最大粒径选为9.5mm,以提高其密水性能,表1列出了本研究所用玄武岩集料颗粒的基本性能。

1玄武岩矿质集料颗粒基本性能

技术指标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洛杉矶磨耗值(C)(%)

10.5

JTG E42-2005(T0317-2005)

磨光值(PSV)

50

JTG E42-2005(T0321-2005)

压碎值(%)

11.6

JTG E42-2005(T0316-2005)

针片状含量(%)

1.8

JTG E42-2005(T0312-2005)

沥青材料选用SBS改性沥青,所用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列于表2所示。

2 SBS改性沥青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

单位

 试验值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 100g, 5s)

0.1mm

54

JTGE20-2019 T0604

延度(5℃, 5cm/min)

cm

27

JTGE20-2019 T0605

软化点

74

JTGE20-2019 T0606

粘度(135℃)

Pa.s

1.92

JTGE20-2019 T0625

1.2 级配设计

粗集料颗粒的多点支撑设计法是以体积参数为主要指标的设计方法[5],其假设压实后的沥青混凝土中,粒径大于4.75mm的粗集料构成骨架结构,其结构特征与粗集料颗粒紧密堆积类似,细集料和填料完全填充在骨架间隙VCA中,填充后的空隙率为VMA,而VMA中不包含沥青的部分则为空隙率VV,如式(1)所示。

60b9ce12aa451_html_bf8a96db4a4eef19.gif (1)

式中:G为粗集料颗粒比例,%;g为细集料颗粒和填料比例,%;g为细集料和填料混合后的密度,g/cm3s为粗集料的紧密堆积密度,g/cm3VCA为粗集料紧密堆积状态下的空隙率,%;VMA为矿料间隙率,%;Pa为混合料的油石比,%;

a为沥青的密度,g/cm3VV为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对于粗集料颗粒,多点支撑骨架结构粗颗粒D应占的体积百分率如式(2)所示。

60b9ce12aa451_html_7afdefc8bd0dee84.gif(2)

式中:V0为堆积密度/表观密度;D为粗颗粒的直径;d为细颗粒直径。

对于细集料和填料,可依据最大密实度填充理论,按式(3)进行计算。

60b9ce12aa451_html_c37178c5d53d0225.gif (3)

式中:Pi为粒径为di的通过百分率,%;D为细集料混合料中的最大粒径;n为试验指数,建议在0.20~0.45范围内取值。

根据上述理论,本研究得到n=0.30时,粗集料颗粒与细集料颗粒用量,如表3所示。沥青混凝土合成级配曲线如图1所示,为进行对比,本文同时列出SMA-10结构的级配曲线。



3粗、细集料比例及油石比计算结果

试验指数

g (g/cm3)

s (g/cm3)

a (g/cm3)

VCA(%)

G(%)

g(%)

n=0.30

2.876

1.879

1.036

35.7

76.05

23.95

60b9ce12aa451_html_585e13d339e06eeb.gif

1合成级配曲线

由图1可知,本文设计的级配与SMA级配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断级配特征,为了防止出现混凝土析漏损失,试验中参加0.5%的木质素纤维。采用马歇尔试验确定沥青混凝土结构的最佳油石比为6.56%,对照组SMA-10的最佳油石比为6.4%。

2沥青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2.1 高温变形性能

本节测试设计结构的高温稳定性能,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9)[6]中规定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T0719-2011)开展测试,车辙板试件为300mm300mm50mm,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4高温车辙试验结果(60℃

沥青混合料

油石比(%)

孔隙率(%)

60min累积变形(mm)

动稳定度(次·mm-1

本文设计

6.56

2.4

2.0

7007

SMA-10

6.40

3.0

2.7

6060

由表4数据可知,本文设计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高温变形性能,与骨架密实结构SMA-10相比,其60min累计变形与动稳定度指标有所提高,同时孔隙率更小,表明其具备更好的密水性能。

2.2 低温弯曲试验

本节采用小梁弯曲试验来评价结构低温性能,主要指标是试件破坏时的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和弯曲劲度模量。试验样品为250mm×30mm×35mm的小梁试件,加载设备采用UTM-25型试验机,小梁三点弯曲跨径为200mm,试验温度设定为-10℃,结果如表5所示。

5低温弯曲试验结果

沥青混合料

孔隙率(%)

抗弯拉强度(MPa)

最大弯拉应变(10-3

弯曲劲度模量(MPa)

本文设计

2.4

11.87

2.95

3700

SMA-10

3.0

10.31

3.09

3337

由表5可知,本文设计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弯拉性能,其抗弯拉强度大于SMA-10的10.31MPa;但最大弯拉应变相对于SMA-10有所降低,低温条件下的变形能力变弱。其原因为在沥青混凝土低温弯曲破坏过程中,裂缝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集料颗粒越大,则裂缝延伸速率加快,破坏应变减小。此外,本文设计结构的弯曲劲度模量相对于SMA-10有所增加,低温脆性有所加重。

2.3 水稳定性试验

本研究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规定的“浸水马歇尔试验”(T0709-2011)和“冻融劈裂试验”(T0729-2000)来评价设计结构的水稳定性。操作过程参照规范要求进行,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6冻融劈裂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混合料类型

孔隙率(%)

冻融劈裂强度比TSR(%)

残留稳定度(%)

本文设计

2.4

89.7

90.8

SMA-10

3.0

88.3

91.3

由表6可知,设计结构的残留稳定度和TSR均满足规范要求,与改性沥青SMA-10相当,说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试件的残留稳定度和TSR低于SMA-10,可见,设计结构虽然和SMA-10的孔隙率均较小,但在设计结构内部可能存在更多的贯穿通道,出现水损伤的影响相对较大。

2.4抗滑性能试验

本文所设计的级配结构最大公称粒径为9.5mm,因此有必要对其抗滑性能开展试验研究,试件为成型的车辙板试件,利用摆式摩擦仪测量摆值量化不同结构表面的抗滑性能,并采用铺砂法测量构造深度MTD,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

7抗滑性能试验结果

混合料类型

空隙率(%)

构造深度(mm)

摩擦系数(湿)/BPN

本文设计

2.4

1.08

68

SMA-10

3.0

0.81

65

由表7数据可知,本文设计级配结构的BPN和构造深度均满足抗滑性能要求,同时略微优于SMA-10结构。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4.75mm粒径粗集料的含量相较SMA结构有所提高,因此具备更好的构造深度,而BPN指标主要与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宏观粗糙度有关,受到集料颗粒表面微观形貌影响,因此采用相同矿质集料颗粒的差异较小。

3 结论

本文开展了小粒径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凝土的级配设计,并进行高温、低温和水稳等路用性能试验,同时对比了SMA-10的相关性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多点支撑设计法的结构属于断级配结构,其结构特征与SMA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在关键筛孔的通过率方面有所调整。

(2)设计结构保持了SMA-10结构优良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动稳定度、累积变形等指标优于改性沥青SMA-10,残留稳定度和TSR均满足规范要求,表现出良好的水稳定性。

(3)设计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弯拉性能,最大弯拉应变相对于SMA-10有所降低,低温条件下的变形能力变弱,弯曲劲度模量相对于SMA-10有所增加,低温脆性有所提高。

(4)设计结构具有较好的抗滑性能,其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 佘金波. 沥青路面的抗滑性分析及OGFC抗滑表层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05.

  2. 刘忠根. SMA矿料级配及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02.

  3. 邱志雄. 基于宏观轮廓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试验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 路贺伟, 张宏超, 王健, 等. 基于MMLS3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2012, 14(5): 624-629.

  5. 赵永利.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机理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9)[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9.